第五十三章 (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乾明宫内,宁宏儒正躬身,给景元帝戴上最后的佩饰。天色还未破晓,整座宫殿灯火通明,却连一点多余的声响都无,只余下彻底的寂静。



景元帝只略动了几口早膳,就去上朝。



宁宏儒看了眼,微微皱眉,什么也没说,赶忙跟在皇帝的身后。



这日早朝,最先说话的人,倒是有些出乎意料。



朝堂上,鸿胪寺官员率先出列,朗声说道:“陛下,鸿胪寺内,安南,越聿两族皆是派人商议,道使臣团希望在十月前能离去。再晚些时候,大雪难行。”



话音刚落,便有其他官员说话。



“不妥,和阴的判处还未落下,若是让他们这般回去,有损颜面。”



“眼下不过九月,难道在十月前,还不能有所决断?”



“荒唐,如此大事,怎可轻易言论?”



鸿胪寺官员不过一句话,就引起了朝廷上的争执。



上虞苑的事,如何发落和阴,这两桩只要一提出来,文武百官各有意见,争执不下。



时至今日,都还没定论。



有那尚武的,想要狠狠地打;也有主和的,只说派出使者训斥,好叫和阴人长长记性。



只是这朝廷中,打先帝起,遗留下来的风气就是主和为上,主战派虽声势大,却也比不过其他人等。



张阁老笑眯眯地说道:“倘若和阴人知道,光是为了这么个事,都能争执上两个月,这本就贻笑大方,何须等日后,再觉得丢脸呢?”



这位张阁老,也是内阁的小阁老。



是踩着黄庆天的尸骨,走进内阁的人。



黄庆天的事情,几乎是他一手操办,干脆利落得很,不管是谁,都挑不出毛病来。



只是有时嘴巴尤其毒,能够把人给噎死。



景元帝任由着文武百官吵了两个月,却是一句话都懒得搭理,今日尤是如此。



只是听着听着,就朝着宁宏儒摆了摆手。



宁宏儒会意,欠身退了出去。



景元帝的身边,任何细微的小事都值得关注,更别说,是宁宏儒这样的人物。



他一动,就有不少隐秘的视线追了上去。



一时,又有人主动提起黄太后。



说这话的人,是黄长存。



他是光禄寺少卿,说不上多么实权的位置,却也清贵。



人也长得一表人才,甚是儒雅。



“陛下,太后身体孱弱,久居宫中,许是心情郁郁。不若让太后娘娘移居别南宫,或许能有好转。”黄长存说得情深意切,“要是太后娘娘身体好转,这后宫也能重回安宁,不再有诸多事宜。”



先是秋日宴中毒,又是永宁宫走水。



这接连两事,虽是后宫事,百官也自是有所耳闻。



皇帝无家事,就连娶后纳妃的事,朝臣都能管上一管,就更别说,这后宫诸多事宜,自然也会成为他们口中劝诫的一部分。



只是,黄长存这话说得,像是在为太后着想,可细听之下,却又微妙。



别南宫的确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别宫。



?想看白孤生写的《可是他长得美啊》第五十三章吗?请记住本站域名[



就在京城近郊。



它是前朝皇帝为了宠妃修筑的别宫,甚是华丽漂亮,迄今宫内都养着奇珍异兽。这花草树木,都为珍惜,处处美景,惹人欢喜。



黄长存提议让太后去别南宫休养,本是合情合理的提议。



可这别南宫,又有个别名,叫死人宫。



任何一个到了别南宫休养的人,最终都会在别宫里自|杀,无一例外。或许是例外,也或许是巧合,可也因为这个声名,后头的皇帝虽然会去那略做休整,却从来不会多留。



这到底是休养,还是想让太后死?



户部侍郎怒视他一眼,出列说道:“陛下,太后娘娘既是体弱,那合该在宫里休养才是,平白无故挪动,反倒危及太后的身体。”



他原来是黄庆天一手培养起来的,尽管黄家落败,但他言辞间,还是相帮从前的老上司。



至于黄长存……



哼,一个旁支,也妄想在这称大?



黄长存老神在在:“此言差矣,换个环境,或许太后的身体,才能真正好转。”



这两人居然就着这件事儿开始了争论。



正此时,大殿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宁宏儒重新进来,身后跟着位中年将领,那将领的手中,捧着个不大不小的罐子。



虽没携带兵器,可他这一身凌冽的煞气,让许多没见过血的官员脸色微白。



“唐卓?”



有人一眼认出来,这中年将领是谁。



唐卓跟随大将石虎镇守玉石关,轻易不会离开边关。



而今他出现在朝中,定非小事。



唐卓在大殿跪下,大声说道:“末将唐卓,领石将军之令,为陛下献上呼迎胡打之头颅。”



随着话音落下,这中年将领双手捧起那罐子,高高举起。



呼迎胡打,这是和阴语里,和阴继承人、王子的意思。



和阴的呼迎胡打,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才,这数年间,和阴与越聿,高南的联手,多是凭借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



有他在,起码能保和阴将来三十年无忧。



此人对赫连王朝,是一大心腹。



朝中不管是主战,还是主和,对此人都不陌生。



唐卓这话,可谓是一言激起千层浪。



之前户部侍郎和黄长存的争论,在这样的大事前,都显得无关紧要了起来。



黄长存不着痕迹地退了回去,皱了皱眉。



他今日说话,可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为了让景元帝和太后生隙。自然,谁都知道太后和景元帝关系差,可要是能让他们更有矛盾,那岂非正好?



太后称病不出后,皇宫频频有事发生。



这可以说是德妃年轻,无法压住事,也可以说,这诸多事情,都有太后的手笔



,目的是为了逼迫皇帝请她出面。



正如这一回,永宁宫走水,太后不就顺理成章地接过了德妃的大权?



黄长存心知肚明,自己做的是挑拨离间的事。



要是能让太后和景元帝本就不好的关系更加雪上加霜,就算其他人唾弃他又如何?在乎声名,能够让他得到什么吗?



这些年在黄庆天身边当条狗,都没获得什么好处,而今嫡系全部出事,竟是轮到他来当家做主。



权力的滋味,着实太美味。



黄长天只要尝过一次,就再不可能收手。



他不觉得自己手段狠辣,这不过是师从黄庆天。只要能留住现在的权势,良心全喂了狗吃又如何?



要是太后也能早点死,那就真是太妙了。



黄长天有点可惜地看着站起来的唐卓,有他在,今日怕是不能再提起此事。



外族当前,这些都是小事。



无疑,唐卓站起身后,几乎整个大殿的官员,都在注视着他。



兵马未动,粮草前行。



自古以来都是这个道理。



石虎想要开战,就算有兵,可这手里哪有粮草,又是谁给的支持?这边关常有的储备,可完全不足够石虎开打。



景元帝撑着脸,漫不经心地说道:“碎了。”



唐卓下意识看向皇帝,浓眉皱起,似乎有些不解。



宁宏儒:“诸位大人既有疑惑,当庭碎开着罐子,好叫诸位看看,这到底是不是呼迎胡打。”



唐卓明了,痛快地将罐子朝地上狠狠一摔,破裂声起,一颗苍白的头颅滚了出来。



想必是经过特殊的手段,这才让头颅保持不腐的模样,那苍白和惊恐的神情凝聚在面孔之上,永恒地保留了下来。



那颗头,在唐卓的力气下,径直滚到了黄长天的脚下,将他吓了一跳。



他往后躲了躲,避开了这颗头,眼神又忍不住往上看,“……这,这真是呼迎胡打。”



呼迎胡打是来过京城的。



在先帝还在的时候。



那也是先帝在位时期,众多使臣最后一次来朝。



因着那时候闹出不少不愉快的事,许多人都对呼迎胡打记忆犹新,自然认得出来,这就是他!



呼迎胡打真的死了。



在看到这头颅的瞬间,这个事实,才真正地灌入他们的头脑。



一时间,处处哗然。



石虎是何时出的兵,是从哪里调的粮草,又是谁的支持?不经过内阁,景元帝就发动了调令?为何谁都没有觉察?是打了胜仗还是败仗?



这无数的疑问,七嘴八舌,把整座大殿,吵得像是一个菜市场。



宁宏儒不得不扯着嗓子,厉声道:“肃静??”



在接连几声叫喊下,这声浪才被勉强压下,可是许多人的脸上,都带着相同的困惑。



唐卓的脚下踩着几多碎片,却傲然而立。



对于武将来说,



只要打了胜仗,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底气,就算有再多的质疑,那也是不怕的。



唐卓昂首说道:“这全赖于陛下神机妙算,末将不敢居功。”他朝着景元帝跪下行礼,心里的痛快难以形容。



边关频繁被骚扰,谁能比他们还憋屈?



可是朝中主和的浪潮一直不小,自打先帝在位后,也曾数次削减军需,就算将士有心,也是无力。



这次急袭呼和阴,还是他们打得最痛快的一场。



他这一跪,实乃真心实意。



甚至想高呼万岁,好好发泄一番。







朝廷与和阴开打,胜了。



这个消息,以飞快的速度传遍了京城,就连鸿胪寺也不例外。



这些外族使臣是什么心情,京城的百姓是全不在乎的,他们自发地走到官道上,各种欢呼庆祝,官府也放开了宵禁,一连热闹到了天明。



这般欢呼雀跃,自也有缘由。



朝中许久不曾打仗,纵是有过摩擦,也多是以追击为结局,并没有主动反击。一来,这是旧有的习惯,先帝并不喜欢大动兵戈;二来,也是没有这个能力。



精锐的军队不是一日能培养起来的,自先帝那疲软下来的边关军,想要再重新振奋起来,那也需得三年,五年的努力。



可百姓是不知这点的。



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国度一直被外族骚扰,只知道,他们已经好些年没打过胜仗。



而今和阴之战,不仅夺了呼迎胡打的性命,更是重重打击了外族嚣张的气焰,百姓如何不激动,如何不兴奋?



景元帝命人将呼迎胡打的头颅,挂在城墙上。



许多人都去下面叫骂,一贯冷面的护城士兵全当看不到,尤其是那些臭鸡蛋,烂菜叶乱丢时,也只是挪了挪身子,避免被误伤。



要不是后来,城门口被弄得太乱了,有损京城的颜面,这才不得已出面阻止。



不然,那些烂东西怕是能高高堆起,将城墙淹没大半。



京城的热闹,自然传到了后宫。



寿康宫听闻这好消息,也甚是高兴,大加封赏,就连宫人这两月的月钱都翻了一倍,甚是大方痛快。



一时间,各宫领旨接赏,好不热闹。



寿康宫内,太后坐在梳妆台前,女官正在轻轻给她通着头发。



这殿内很是寂静,这就让跪在地上的德妃,显得有几分可怜。



她已经在这跪了半个时辰。



就算德妃是个能吃苦的,可她这身子本就娇贵,从来不曾经受过这种蹉跎,这时辰已经叫她痛得脸色煞白,冷汗直冒。



等女官给太后重新梳好鬓发,又为她戴上佩饰后,太后才看着铜镜中的自己,慢悠悠地说道:“德妃,知错了吗?”



德妃声音虚弱:“妾身,知道错了。”



她从太后午睡前,就被叫来了寿康宫,一直跪到现在,再跪下去,她的脚就要废掉了。



太后淡



淡看她一眼,这才示意女官去将她搀扶起来。



德妃坐下来时,浑身都在打颤。双手紧紧抓着扶手,不然,整个人都要滑下去。



“哪里错了?”



“……妾身,不该,一时心切,为了,为了挽回颜面,就胡乱下了判决……”德妃低下头,看不清神色,“是妾身糊涂……”



“你是当真糊涂!”太后厉声骂道,“你在这后宫,从前是什么声名,你记不得?都说德妃公平公正,做事稳妥,可现在呢?你就是一个笑话!”



秋日宴的事,虽对德妃有损,可倘若她不心急,徐徐图之,怎可能会查不出苗头?



可偏生德妃被一通乱拳,砸得自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