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令大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陈雨拉着李壶重新吃了两碗素面,什么调料都没有加的纯素面。

    “为什么啊?”李壶吃的一脸不开心。

    陈雨面吃的干净,擦擦嘴,“没有钱了,只请得起这些。”

    他嘴本就很红,这样一擦更甚,加上面汤的热气蒸腾,眼睛雾蒙蒙的,黑发白肤说不出来的惊人。

    ——叮——

    他听到短信的声音,连续三条。

    【你真好看】

    【你真好看】

    【你真好看】

    毫不吝啬的夸赞。

    属名跟之前一样,是一串数字,打不过去,也不能回短信。

    “没有钱,我可以请啊。”李壶说,他看陈雨脸色不对,“怎么了?”

    陈雨把手机给他看。

    李壶笑了出来,“这一看就是小变态的做法。”

    陈雨却觉得不是,路秀沅这个人高调、疯狂、不在乎世俗,如果要发不可能会只发这些语句。

    朝谨虽然也疯,但大多数是克制,只有在自己感觉收到威胁,东西被抢走之时才会出手。

    李壶:“谢书……”

    陈雨:“也不会,谢书自尊心强,他绝对不会允许自己在不特殊的情况下发这些东西。”

    李壶:“那还有谁,难道还有……第四个人?”

    没有想到发件人,陈雨暂时把手机收了起来。

    他们出食堂之后,准备去找校长,但走到银杏树的时候,细雨却渐渐大了起来,到了不撑伞就走不了的地步。

    陈雨低头看了一下没有什么厚度的衬衫,还是决定在原地等雨笑了再走。

    银杏树虽然没有什么树叶,但好歹枝干大,还能稍等挡挡雨,不至于很狼狈。

    陈雨往后退,后背尽量靠到树干,但小腿却碰到一个东西。

    那东西倒下来,砸到了陈雨脚上。

    是把雨伞。

    通体靛青,长柄却是白润泛着玉色,看起来做工极其精细,不像一般的雨伞。

    陈雨抬头去看,周围学生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都是为了躲雨又急着去上课的学生,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人往这边瞧,就算有视线也几乎都粘在陈雨身上。

    除了他们俩儿,没有任何人注意到这把雨伞。

    就像是凭空而来的一把伞。

    陈雨弯腰将它捡起来,手触上去,长柄质感细腻微凉像是玉,但又不与玉那般透亮,一时之间猜不透材质。

    他抖了抖上面的泥土,将伞撑开,初开的时候有些迟涩,像是隔了许久都没有被打开过一般。

    伞面被完全撑开,陈雨微微仰头,这才惊觉靛青伞面里面的十三根伞骨材质都与长柄材质相同,玉色光转,伞骨直直挺立,整个雨伞将陈雨笼在了里面。

    陈雨握着长柄微微凉意浸入皮肤里,奇异的舒服。

    饶是李壶见过很多好东西,一时之间也落不下眼。

    不知是不是见了空气的原因,几分钟过后,伞骨的盈盈玉色渐渐消散了些,伞也没有第一眼看的那么惊艳了。

    李壶:这是谁丢在这儿的?”

    “不过啊,我看这伞像是很久没有打开过了,说不定是别人扔了不要了。”

    “就这样仍在土里不管,应该也不是今天要急用的。我们先用着,等会儿再登个招领启事就好了。”

    李壶说这将伞拿过,推着陈雨往校长办公室走了。

    ……

    ……

    “老王啊,我觉着吧,你今天好歹得给我个说法——这个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校长室里传来一道声音。

    “你不是让我们帮你找凶手吗,还要七天之内。你这什么线索都不给的,让我怎么找啊,昨晚上还差点折在这学校里,太不厚道了吧。你今天好歹得给我一点儿线索。”

    李壶拿着茶壶先给陈雨到了杯茶,又给自己满上了,下摆一撩半靠半坐在了椅子上,把和剩下的茶壶往老校长那边一推,招呼自家客人似的,“愣着干嘛,喝啊。”

    这波反客为主把校长搞愣了好几秒才回过神来,眼珠子僵硬地转动了两圈,一言不发的盯着李壶看了几秒,才开始回答李壶的话。

    别看李壶现在气定神闲,其实桌子下面的腿抖的跟尿急快要拉裤子似的,尤其是刚才校长那一大一小的黑色瞳孔直盯着他的时候。

    他是真的怕这个校长的模样,干巴巴阴测测的,脸长得跟献了祭似的,身上充满了像是下一秒就要入土为安的气息。

    是死人的味道。

    但他又不得不装模作样,是陈雨让他做的,虽然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但雨哥长得好看啊。

    “这件事情要从一百多年前,建校的时候说起……”校长看了一会儿,终于开始说话,像是在讲故事一般。

    苍哑的声音实在不算好听,沉冷的让人不自觉的打抖,明明不舒服但又迷幻般诡异地想听下去。

    “当时,东北闹饥荒死了很多人,好些难民都流浪到了京城,可京城哪是那么容易进去,所有的难民都被拦在城门外面。”

    “京郊随处可见尸体,树木草根都被吃完了,地上光秃秃的一片,甚至稍微湿润点的土也被挖完了。当时,江宁的一位富商看见了这样的惨状,自发善心,在京郊处建了一个难民所,有了可以安置难民的地方。随后,又在难民所旁边新建了一所学院,并在学院中心种下了一棵银杏树。学院起名京令,由当时的文学大家亲自提名。”

    “学院周围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来上学,尤其是那些难民。富商财多人脉广,请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