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啊坐在大明宫里的,不是我(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唐军相挤,跌入壕沟者不计其数,须臾,那广二丈,深一丈的沟,就填满了人。】</p><p>  李渊牙齿啮合,不忍心去看这一幕。</p><p>  然而那些声音不停入耳,是士兵哭喊救命的嚎响,是肉身摔进堑中的“砰”一声响,是沟壑填满人身之后,后面士兵推搡挤动,踩踏在血肉上的声音。</p><p>  是……非常细微,几乎听不见,却又努力想要活命发出的【呻】【吟】声。</p><p>  “别……踩……”</p><p>  同袍慌乱而过,一脚踏在那摔在壕沟中的唐人士兵背上,将那鼓囊起伏的背践踏成陷坑。</p><p>  “救……”那士兵话语未竟,便已永远无法发声。死去之时,双眼发怔,好似在透过天幕,与安史之乱前的大唐对视。</p><p>  李隆基突然哈哈大笑:“死了!都死了!是朕之罪!是朕之罪啊!!!”</p><p>  本就苍白的脸色在如此激情之下,显得愈发惨败。</p><p>  安史之乱!这就是安史之乱??不,这仅仅是安史之乱的一角,是乱局的开始!</p><p>  这个想法如同火中浇油,那一瞬间,悲愤直接将他吞没??</p><p>  “门下省上可封驳天子制敕,下可于章奏上落墨涂讫。今有诏,门下省除‘封还’‘驳正’天子诏书外,还可‘涂归’。”</p><p>  生怕大臣们没理解,李隆基强调:“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p><p>  意思就是,皇帝所书圣旨,如果中书省觉得不合适,可以把它涂改,而后归还给皇帝。</p><p>  *</p><p>  在汉时,就有大臣封还皇帝诏书的例子,譬如汉哀帝假称太后遗诏,要封自己爱人董贤二千户,被宰相王嘉封还诏书。</p><p>  不过,汉时封驳只是偶然几例,且依照大臣意志行事,并未成为正式制度,直到大唐贞观年间,封驳制度才得到确立与发展。</p><p>  唐皇李世民因担心有封驳权力的门下省官员奉承诏令,不敢封驳,曾多次告诫他们要严守职权,若觉得皇帝诏敕有不当之处,都应该拒绝在诏书上签字,或者封还诏书,避免皇帝乱来。</p><p>  ??譬如贞观时期,军中人员短缺,李世民想要征用未满十八的男子中身形硕大者,被给事中魏征启用封驳权限拒绝签署下发,李世民又发诏,魏征又拒绝,足足发了四次,魏征也拒绝了四次。如此,李世民才作罢。</p><p>  正因李世民以宽广胸襟主动维护封驳制度,而非直接皇权压人,掀桌子反悔,这才改变了华夏史上臣子大多顺旨而行的情况,风气为之一清。</p><p>  整个大唐乃至后世,都沿用了这个制度,为皇权上了枷锁,制止大部分皇帝的胡作非为。</p><p>  ??当然,其他皇帝也不会任由自己被限制,比如明朝,就搞出了内阁票拟,内阁负责提供政策,皇帝同意就会批朱,不同意就让内阁重新拟定,而如果六科使用封驳权,那矛盾就会转移到六科和内阁之间,皇帝美美隐身,皇权也就不受限制了。</p><p>  而涂归下行文书的权力亦是唐时中后期出现,玄宗朝尚未出现。</p><p>  李隆基生出此念,至少在此时此刻,他是悔恨的。</p><p>  他泣如雨下:“朕要学太宗之行,好好约束自己,绝不再做如此狂妄之举。”</p><p>  群臣感觉自己好像活在梦里。</p><p>  那个泰山封禅前,虚心纳谏、克己复礼,不追求享乐,不傲慢自大的圣天子,要回来了吗!</p><p>  他们愣了很长时间,欢呼声冲破云霄??</p><p>  “圣人贤明!!!”</p><p>  李隆基却是苦笑,不敢再应承这种话:“朕不贤明。”</p><p>  若是贤明,怎么会出现此等情形??</p><p>  【潼关天险被破。】</p><p>  【唐军二十万众仓促出战,几近一夕覆灭,唯余八千人惨活,哥舒翰被俘,长安失守。】</p><p>  贞观年间。</p><p>  李世民似乎无比平静:“无妨,胜败乃兵家常事,朕亦败过。只要冷静下来,定然还会有反败为胜的余地。攻到国都又怎样,来人,取舆图来,朕要看看如何应敌。”</p><p>  四下无人应答。</p><p>  李世民异常排斥这种安静,提高声音:“来人!取舆图来!”</p><p>  同时,侧首一看,正对上那些静止不动诸人的视线。</p><p>  “陛下。”他们哭着说:“坐在大明宫里的,不是你。”</p><p>  你不在那里。</p><p>  【??是以,开启了大唐国都六陷,天子九迁之始。】</p><p>  李世民呼吸一滞,他下意识往前走了两步,随后,缓缓坐到了台阶上,垂着头。</p><p>  “是啊……”他怔怔地说:“坐在大明宫里的,不是我。”</p><p>  秦王破阵??</p><p>  但安史之乱时,再没有秦王挺身而出,大破敌军,守护大唐,守护大唐百姓了。</p>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