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这就是秦国走向巅峰的路途?(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计首授爵让秦国强大,但同时也增大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阻力。】</p><p> 天幕简单介绍一下阻力是什么后,继续播放画面。</p><p> 【计首授爵的计首可不单单是杀死敌人就可以了,还需要先扣除己方将官阵亡人数。】</p><p> 【也就是倘若阵亡一名将官,己方小队需要杀两人,才能计那一个人头的功劳。】</p><p> 【而且,百将、屯长在作战时,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自己就要被斩首。】</p><p> 【因此,秦兵无不拼死作战。秦将无不竭尽全力获取人首。不然,秦军奋战一场,人首不够数量,使士兵无法晋升,在秦律紧压下的秦军恐怕要先兵变了。】</p><p> 【在计首授爵出现后,秦每次大战都出现了斩首记录。】</p><p> 【例如秦孝公八年,秦魏元里之战,斩首七干。】</p><p> 【秦惠文王七年,秦魏河西之战,斩首八万。】</p><p> 【秦武王四年,秦韩甘茂之战、宜阳之战,斩首六万。】</p><p> 【秦昭襄王十四年,秦韩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p><p> 这些战役只是举例而已,从天幕所列出人数来看,死者远远不足“一百六十一万七千人”。</p><p> 某个长平之战后的世界。</p><p> 秦兵围邯郸,赵王正犹豫着要不要听魏国那边的劝说,投降尊秦为帝算了。</p><p> 然而一看到这个屠杀数量,再联想到长平之战,秦军是真的杀俘,赵王整个人都不好了。</p><p> “不行!不能投降!坚守待援!必须坚守待援!”</p><p> 而邯郸之民亦是剡木为矛矢、炊骨易子而食,宁死不降。</p><p> 秦军太残暴了,他们害怕啊。</p><p> 【遍观秦攻地之景,往往占城后,秦国都不得不将残存的本地之民或是逐出去,或是归还本国。】</p><p> 难道是秦国人多,不屑于接收他国民众?</p><p> 【只因计首授爵之策,令天下之民皆恶秦,秦国只能忍受人少之患,将这些不稳定因素赶走。】</p><p> 【这给秦国造成什么危患呢?】</p><p> 【商鞅曾说秦国田数不满百万。名山大川之宝亦无法竭尽其用,便是因着秦地少民。】</p><p> 【秦国初时还能依靠发布优惠政策,比如赐给黔首田地住宅,免除其三代的徭役赋税,来吸引其他国家的人,但随着秦国虎狼之说传遍九州后,秦国打下来的新地想要有民众,只能徙秦民、迁秦罪人了。】</p><p> 商鞅看到这里,脸色已经沉得很难看了。</p><p> 不是因为觉得自己的政策完美无缺,而是.</p><p> “居然走到了这一步。”</p><p> 商鞅叹气。</p><p> 他不傻,不会觉得自己能拿出一个完全没有缺陷的国策,适用千年万年,只是没想到缺陷会大到这个地步。</p><p> 看来不止是始皇帝一个人悬崖走丝线,是整个秦国前期发展时,都在豪赌。</p><p> 赌一</p><p> 秦国在彻底无人之前,有人二次变法,修正计首授爵的弊端。</p><p> 秦孝公对此倒是接受良好:“计首授爵弊端大,但利益也大。除此之外,再没有一个政策能比它更适合秦国积攒</p><p> 国力了。”</p><p> 现在就搞义兵?六国之民抵抗倒是不深了,但秦国也打不赢其他国家了啊。</p><p> 【而秦庄襄王实施义兵之策后,往后,一直到秦朝灭亡,仅有两次斩首,分别是秦始皇二年与秦始皇十三年。】</p><p> 【正因义兵之策,秦始皇攻六国,一统天下时期,少有民反,与前期秦国攻下土地后,时不时有当地民众反叛,形成鲜明对比。】</p><p> 【而且,许多国君在发现打不过秦国后,并不纠结过多便请降了。】</p><p> 【义兵之策大大加快了秦一统天下的步伐。】</p><p> 始皇帝一边看天幕,一边微微颔首。</p><p> 他不喜欢吕不韦这个人,但吕不韦一些政策对秦国还是很有用的。</p><p> 比如这义兵,六国确实少了殊死抵抗的士气。</p><p> 倒不是说如此,一统六国就能一帆风顺了,六国该抵抗的还是抵抗,而且抵抗起来也很坚决,否则他也不至于花了九年才灭掉六国。</p><p> 明洪武年间。</p><p> 太子朱标看着秦国一代代君王为一统添砖加瓦,心中涌起一股奇妙的感觉。</p><p> “这就是秦国走向巅峰的路途?”</p><p> 他了解过秦的历史,但从来没有谁能像天幕这样,细细排列,让人情不自禁感慨:“怪不得是秦国成为统一的那个国家。”</p><p> 六代下来,有变法的人,有虚心听劝的人,有积累国力的人,有毅然出击的人。</p><p> 每一代人都在专心做着自己这一代人能做的事情,没有预支国力,没有自断臂膀,没有元气大伤。发现祖宗之法不适合,就当机立断改变。</p><p> 这样的秦国,它不成功,谁成功?</p><p> 朱元璋是另外一种感觉。</p><p> 他乐了:“这不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打一棍子给一甜枣么?”</p><p> “昭襄王当了大魔王,庄襄王就来当好人--”</p><p> “标儿,你记住了,这才是恩威并施。先恩后威不行,你要先威后恩,其他人才会记着你的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