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国孝时光荏苒(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不管玄烨对承乾宫干什么,她都觉得在针对她,明姑姑怎么劝都不好使。


  玄烨其实根本不知道后殿里说过什么话,他现在哪有心思打听这个。


  他之所以赏东西不过是为了把太后这‘病’砸实,给最近宫里的各种猜测盖棺定论。


  当然也不乏有给沈菡撑腰,防着别人以后拿这事儿做文章的意思。


  毕竟沈菡之前的行为确实承担了很大的风险,若他当时真的有个万一,她这几日的行为被人发现,千夫所指、百口莫辩都是轻的。


  玄烨心里很感慨:“你一片忠心为朕,为大局,宫中那些闲言碎语你不要放在心上,朕心中有数。”


  沈菡摇头:“这些事都不重要,我根本没往心里去。我现在只求你能健健康康的,可千万别再来一回了。”


  她真的不想再见他那副样子躺在那儿,不说话、不动弹,弄得人揪心。


  玄烨心中轻轻一叹,揽着她瘦到只剩骨头的肩臂:“你放心,朕既然已经答应你了,便会说到做到。”


  之后,他果然一天天恢复强健,治丧的一应事宜也步入正轨。


  不过他虽然听了沈菡的劝告,尽量按时吃饭休息,没有再折磨自己的身体。


  但这并不代表玄烨不再悲痛,相反,他把对太皇太后的哀思深深压抑到了心底,化成了刻骨的思念,在丧仪上极尽哀荣。


  玄烨违背了“本朝后丧,皇帝例不搁辫”的祖制和太皇太后生前的叮嘱,毅然割辫。


  紧接着,他又拒绝了臣子们关于“我朝向日所行,年内丧事不令逾年”的奏告,将太皇太后的梓宫安放在慈宁宫,直到翌年正月十一才发引。


  发引过程中,玄烨割断轿绳,坚持步行,数度跪在道左痛哭。


  原本玄烨执意要为太皇太后守丧二十七个月,经百官再三劝告后,才勉强同意依照太皇太后的遗嘱,改成二十七日除服。


  但除服是除服,国孝是国孝,他仍坚持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祖母守心孝。


  因为不忍再踏入慈宁宫,玄烨在慈宁宫相反的方向,乾清宫的东侧,为太后重修了一座宁寿宫,让太后及慈宁宫的太妃、太嫔们全部迁居宁寿宫居住。


  而慈宁宫,在宁寿宫建起后便被彻底封闭起来,成了一个玄烨再也不愿提及的伤心地。


  以前玄烨每日去慈宁宫请安,走的都是隆宗门,但自从太皇太后过世,他再也不走隆宗门前的宫道,而是改由启祥门进出。


  太皇太后生前的首领太监崔邦其自请前去为太皇太后守灵,玄烨去年去祭灵时看到他,竟破天荒写了一首御诗赠给他。


  诗中写道:“返照寒松影,心悬泣霜露。一生常感悼,数载几悲凉。恨接云峰近。思连沧海长。问安劳梦想,绝矣九回肠。”


  玄烨一贯认为太监是‘最为下贱,虫蚁一般的人’,能给一太监写诗,可见他的内心有多么怀念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过世引起的另一个转变,是玄烨与太后之间的母子关系比从前亲近了许多。


  或许是因为对太皇太后共同的思念,让他们将无处安放的那份亲情寄托到了对方的身上,两人的相处明显不再像之前那样疏离。


  玄烨曾对沈菡道:“皇太后圣躬素弱,当时皇玛嬷病笃,太后朝夕侍奉在前,举哀时又数度恸哭,几至扑地……”


  这一点让他很感动,也很有共鸣。


  因为论起对太皇太后的感情,这宫里唯有他们二人的感情最深,最真挚。


  当然,这其中肯定也不乏有太皇太后去世后,朝廷与蒙古的联系减弱,玄烨必须将孝敬太后一事推到台前的考量。


  但不管怎么说,玄烨和太后能找到新的亲情寄托,互相扶持着走出这段巨大的伤痛,是一件幸事,何必纠结其中有何原因。


  *


  白衣苍狗,岁月如梭,又是一年了。


  年关将至,畅春园中白雪皑皑,与紫禁城的冷峭肃杀的寒雪不同,畅春园的雪融于三山两湖间,自有一番诗情画意。


  沈菡一大早起来吩咐紫裳:“听说膳房已经把今年的年糕制出来了?挑一些让人送去寿萱春永,我记得太后最喜欢红枣花生核桃仁的,把最好的一批挑出来,进给太后。”


  闲邪存诚斋如今也已封闭起来,太后搬到九经三事殿后方的寿萱春永殿居住了。


  紫裳:“是,奴婢这就去。”


  沈菡:“还有公主、阿哥们的份,都一起挑出来,用各色攒盒装好送过去。太子那边也不好疏忽,你和梁九功说一声,让他领了送去无逸斋吧。”


  紫裳应下,自去料理。


  沈菡用完膳,开始接着昨天没干完的活儿,继续核对畅春园的账册,看内务府递上来的折子。


  玄烨现在除了南巡北上,剩下的时间基本都住在园子里,直到腊月二十七八才回宫,常常是过完新年,不出正月就回到园子里。1


  这一年年下来,畅春园的各种功能越来越齐备,规模越修越大,内务也越来越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