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八(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的不行,说什么只有民国的教育才是历史上最好的教育,那我只能说??啊呸!】

    有的也红了眼眶。

    “我连他去县学读书都有些舍不得,更何况是去那么远的地方呢,坐那么大的船都要坐好几个月,想想就”

    “相当于出海下南洋了,谁知道半路会发生什么事啊,肯定不想去的嘛。”

    “就是,荣华富贵虽好,但我是宁愿我的孩子都留在身边,安安稳稳的过完这辈子就行了。”

    当然,也有人反对。

    《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的时候,恭亲王奕沂奏请朝廷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可以说,它是华夏近代教育的开端,主要是为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

    【为了请不请外教这个事情,还扯了好一通皮。但不请的话,翻译学校根本开不下去,于是只能捏着鼻子先请了外教,打算之后再逐渐的换为国人。】

    恭亲王奕沂的府上,官员们正在为了请不请外籍教习争吵。

    好不容易争出了定论,又开始为外籍教习和国内教习的薪酬吵起来了。

    有官员直接把他们提交的预算给扔了回去,不可思议之极:“请一位外籍教习,你们居然开出了上千两白银一年!是疯了吗?!当朝廷钱多没处花是不是?”

    另一边的也火大,哼了一声:“你当我愿意?但若不是不出这个价格,哪有外国人愿意来当教习?要不然,你给我在国内找几个英语流利的来?”

    “那为何国内的教习的每月酬银又只有八两?”奕沂问道。

    “王爷,就这已经是比国内其他地方的教习要高了一半了!总不能让他们也拿和外籍教习一样的酬银吧?”

    那这花费可就巨大了,而且朝廷肯定也不会同意。

    奕沂皱眉:“但差距如此大,恐怕容易掀起风浪。”

    “我已经想好了办法。外籍教习只能用钱笼络之,”那人胸有成竹的道,“但咱们大清的人,注重的是什么?是仕途!两年期满,如有成效,咱们可以举荐他去当知县嘛。”

    奕沂眼前一亮:“好办法。”

    【反正就这样,京师同文馆实行了双轨制待遇,磕磕绊绊的,也就开张了。】

    【它开办之后,各地也纷纷效仿,尤其是那些需要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沿海港口城市,都开了同文馆。】

    【后来,又逐渐从翻译学校演变到更宽泛范围的高等教育。】

    【1895年,盛宣怀主持了北洋西学学堂的成立,后来,它成为了天津大学。】

    【1896年,盛宣怀又在上海成立了南洋公学,后来,它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了,后来,它成为了北京大学。】

    当泛着黄的历史老照片和现在高清的影像放在一起的时候,任谁都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感。

    从清末到现在,这些大学也依然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