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师(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十五的月亮圆且大,透过窗纸将屋里照得亮堂堂的。陆大川睁开眼。
窗外的圆月隐约可见其轮廓,和二十年前那轮没什么区别,让他恍惚感觉自己变回了那个半大少年。
那一年,他时常如此刻这般,蜷缩在这张床上,心里充斥着一种情绪,想,要是他也能念书,该多好。
可他从不曾有一刻,能像儿子那般意念坚定,更别说付诸行动。
三十几岁的汉子,极轻极细地叹了口气。
—
过了中秋,陆嘉志正式满了十岁。
这个年岁,在村里已算是半大少年,要开始学着如何将一个家扛在肩头。
这也意味着,陆嘉志不再是小孩儿了。
没能请到常秀才当夫子,陆大川夫妇都觉得有些对不住儿子,便问他想要什么,能满足的,尽量都满足他。
陆嘉志想了想,自己实在没什么想要的,也不想浪费钱,日后念书,要用银子的地方还多着呢。
但有一件事,一直在他心里挂着,于是跟他爹说:“今年我想跟爹一块去小叔家。”
今年土地耕作得精细,收成很是不错。
恰巧先前县里一家布庄的掌柜特别爱吃陆家的仙草冻,一来二去的,跟那掌柜说上了话,蚕丝也因此卖了个好价钱。
如此,家里的钱罐子一下子肥起来,足足装了四十两银子。
有村长牵桥搭线,那地主老爷家的管事依约下乡里一趟,跟陆家人重新立了契,一同去县衙过了明路,这十亩荒地从此便属于陆家的了。
跟民间自发签订的白契不同,两家人立的是红契。在官府加盖过大红印章后,这份契相当于具有了法律效力,受官府的认可和保护,当然,也要缴纳相应的地税。田地、房屋价值不低,不出意外的话,本朝又能代代相传,只要不是经济状况十分窘迫的人家,都会选择立红契,求个心安。
反正买到地,陆家人都很开心,笑得牙都酸了,好似明儿家里就能发一笔横财。
然而这份开心之下,掺着一丝阴霾。
虽然没有吵架,但三姐弟明显能感觉出,娘跟爹又不对付了。
陆嘉志看着仓房里装好的几大麻袋新米,若有所思。
他爹舍不下县城里头的亲人,娘又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人,年年有怨言,回回没拦住。
陆嘉志自然是站在他娘那边的。
他没忘了过年期间,堂弟对他们家明目张胆的嫌弃,也没忘记,堂弟差点害死他那件事。
这一家子,摆明了没把他们当亲人,估摸着享受惯了他家的付出,不愿舍下罢了。
至于他爹,剃头担子一头热,又有什么意思。
他们家和小叔家的糊涂账,迟早是要掰扯清楚的。
既然他已经长大了,该担事了,那就让他来找个法子解决罢。
首先,要知己知彼。
陆嘉志便生出了想过去县城陆家,亲眼瞧上一瞧的心思。
陆大川倒没什么意见,爽快地应下。
老太太也好几年没见到长生了,往年这孩子身体不好,没带他出过门,眼下正好可以去见见。
毕竟,都是一家人嘛。
—
出发去县城之前,陆嘉志去了趟常家。
老爷子大手一挥,将自个儿的旧书都赠给了陆嘉志,道:“我老喽,书都看不动了,留着也没用,且都拿去使罢。”
知道从今往后就不用再过来上课,陆嘉志十分郑重地对常秀才施了个礼:“多谢常先生的赠书,也感谢先生对嘉志的费心教导。”
这回,他作揖总算有模有样的了。
常秀才仍是哈哈大笑,指着他说:“人小鬼大啊。”又挤眉弄眼地揶揄道,“我也没怎么费心呐,不都是你自学的么?”
陆嘉志也好悬没忍住笑出声,并不介意他的嘲讽,道:“分明是先生教学有方,没有师傅领进门,哪来徒弟的个人修行呢?”
“哎呀,被你这小子看穿了。”常秀才哼了声,“我这教学的确是有独门技巧的,不然你岂能进步这般快?”
陆嘉志没有反驳,他确实进步飞快,这一点无可否认。
这两日他细细复盘了一遍过去一年的学习,才恍然惊觉,常秀才对他的授课,看似敷衍,实则自有章法。
从一字一句地讲解,到不懂再问;从每月上八次课,到每月仅四次。
常秀才一直在根据他的学习状况作调整。
读了那么多年书,即便重新学习古代知识,他也不可能变回一张白纸,底子就在那儿,很多东西早已成形,不易重塑。
也许正是看出他和一般蒙童不一样,常先生便一直没有框住他,让他自行摸索和适应,如此对他而言,反而更能培养和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也没有一味填鸭式教育,而是择重点详解,倒是节省了许多时间。
何尝不是一种“因材施教”?
陆嘉志忽然很不舍,眼眶有热意上涌。
常秀才见状,忙不迭甩袖,跟挥苍蝇似的:“小子,可别来这套!”
陆嘉志“嗯”了声,掩饰道:“就不许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好容易脱离苦海。”
常秀才翻了个白眼,很给面子地接过话头:“呸!等你小子出去吃了苦头,自会觉得老头子这处实乃神仙窝,到时候,还不是要回来跟我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