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点评刘邦:大王以德服人(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反正怎么着也是九死一生,干脆赌上一把,加入起义的洪流吧。

    那时候秦朝□□,民不聊生,各地都有起义武装,星星之火,就要成为燎原之势。刘邦夜醉斩白蛇,自称赤帝之子,就这么干起来了。

    然后就经历了与其他起义军的各种相遇、合作、碰撞。

    与张良就是这样相遇,相见恨晚的,与项羽也是这么相见,最终走到不如不见的。

    项羽的出身比他好的多,是六国之中楚国的贵族后裔,起点也比他高的多,自己英勇善战,还有叔父项梁合作帮手,出手就是实力强大。二人的最初相遇,就是刘邦给项羽当小弟,成为项梁的属下。

    刘邦归了项氏一个多月后,著名人物之一陈胜死亡的消息被证实。

    反抗暴秦的一杆大旗倒下了,其他大旗就有上位的机会和必要,项梁听了范增的建议,拥立了战国时候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仍然叫做楚怀王,这样一来项羽的势力更加强大,在诸侯中有号令天下之威风。刘邦一直韬光养晦,让项羽认为,他是个小弟。

    其实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刘邦有过露出尾巴的机会,也差一点就露了。

    当时反秦的旗帜是被封为义帝的楚怀王。义帝提出,两路军队西征,攻打秦朝的都城咸阳,不论是谁胜利了,都可以称汉中王。

    刘邦胜了,也称了汉中王,看到咸阳的宫殿,就不想走了。

    樊哙来劝,说这才哪到哪儿,现在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实力,别贪图那么大的东西。

    道理是对的,但是樊哙的劝说没有成功。道理是道理,但是欲望是欲望,白手起家的穷混子见到那么大的富贵奢靡,搁谁谁也不想走。不信看看一千多年后的李自成。

    樊哙不灵,张良又来劝了一遍,成功了,刘邦退出了咸阳,来到了灞下,与当地名士制定了讲究公平公正的基本法,把秦朝的苛刻法令废除。

    这就是吕雉说的,大王不忘以德服人,四海民心,咸来归附。这是刘邦在民众那里得到的风评,并不是虚头巴脑的假话。

    同行项羽,与刘邦做的选择正好相反。

    他紧跟着刘邦来到咸阳,火烧了阿房宫。

    看,拥有再强的兵力,还是一个暴徒,让人十分的没有安全感。

    这还不算,他掌握了最大的兵权之后,分封天下诸侯,公然杀了义帝。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由他封的汉王刘邦,被民众父老拦车哭诉,义帝死的太惨。

    为义帝致哀之后,以项羽失德为由,号令天下诸侯讨伐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拉开帷幕。

    项羽失德,刘邦有德,同行衬托的就是这么好。

    其实更客观的说法是,项羽自大任性,不知轻重,而刘邦,听人劝,知轻重。

    吕雉从战俘营归来的时刻,正是楚汉二国,平分天下,正在对峙和微妙的时刻。

    虽然说项羽的势力由最初的强大,正在变得衰弱,一步一步的被蚕食,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况且项羽还没死,信服跟随他的人也很多,反复拉锯在所难免。

    战争的拉锯,就要牺牲血肉和眼泪,连吕雉贵为王后,都被抓去当了俘虏,过了两年多。

    所以眼下,还有比楚汉之争更重大更关键的事情吗?

    ……

    “大王自从起事以来,攻城略地的同时,不忘以德服人,如今四海民心,咸来归附,只是大王自谦自抑,依旧遵循旧例,称为汉王……”

    这一句话,吕雉已经说出了半晌,却依旧如雷贯耳,响在萧何的耳畔。

    此时不配合帮腔,更待何时?萧何微微咳嗽一声,深沉厚重富有磁性的嗓音响在了众人耳畔。

    “大王不可过于自谦。天象已经明示,古往今来十大帝王之中,已经有大王的名号。百姓皆之,天命不可违,号令群雄的天下霸主,非大王莫属。不如就顺应天命,称帝封号便了。”

    虽然这句话很长,但“百姓皆之,天命不可违”是真正的重点。

    天音有言,天下皆闻,刘邦必胜,这回可是有凭有据。

    在场的人中,刘邦是明白过来的第三个人,向萧何投来了赞赏的一眼,又拉住了吕雉的袖子。

    吕雉这回没有挣脱。

    萧何唇边露出一缕笑意,表示领受大王的嘉许,心里却对王后竖起了一万个大拇指。

    大王注定要成为男人中的大哥,王后则注定要成为女人中的大姐。

    有大局,知轻重。

    跟天下大势、黎民苍生比起来,戚夫人一个小娘们儿,算得个啥?

    戚夫人眼泪又到了眼眶。

    王后在众目睽睽之下,点了她的名,却又不说话,把她晾在一边,说些有的没的。欺负人的招数见多了,她自己就会很多,这种招数她真没见过。

    还有,本来眼见着大王嫌弃她年老色衰,可是忽然又换了脸色,对她那样亲热,这又是为啥?

    戚夫人:我还有救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