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追凶走岔,鸡娃失败(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nbsp; 这还了得?必须得严加管教李承乾。于是找了这么些人。李世民让这些人对他的儿子做些什么呢?
进谏。
俗称挑毛病。
在李世民反常的鼓励下,这些人对太子挑起了毛病,挑毛病时候用上了放大镜 ,言辞一个比一个的激烈凶狠。
李承乾盖个新房子,马上就有人上疏批评他奢华;李承乾跟宦官玩乐一下,马上又有人上疏批评他,说他像秦二世。总之,紧绷起进谏这根弦,天天讲日日讲时时讲。
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对这些人说,太子也是二十多岁的人了,孩子也要面子的呀,这么当面的胡诌八扯的批评,这么不考虑他的感受,能有好的效果吗?只怕是要适得其反呢。
乳母都懂的道理,李世民反而不懂了,继续鼓励这些人。
这些人有皇帝撑腰,只管杀不管埋,只管在皇帝面前逞能。
当大臣的这么个弄法,其本质,不叫进谏,叫打棍子,扣帽子。
当父亲的这么个弄法,实际上的效果,也不叫管教,叫打压,叫诛心。
李承乾并非是愚蠢骄纵的人,一直很有自尊心也很自律,本来无需这样秋风扫落叶的不留情面。这种扣帽子加诛心,只会挫伤他的自信,破坏父子间的信任。
父子离心的悲剧就此开始。
事情还可以更坏。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魏王李泰主编了一本书叫《括地志》完稿,李世民非常高兴,不光把书收进了皇家藏书阁,还大加封赏,超过了对太子的赏赐。
魏王李泰,那是谁,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二儿子,李承乾的亲弟弟。
也就意味着,他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这个信号,能不刺激到太子李承乾吗?
李世民及时意识到了问题。自己经历过玄武门兵变,最怕自己的儿子们也发生类似的悲剧,于是他马上弥补了一下太子,下令太子的赏赐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同时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
本来可以暂时稳住太子的心,可是事关天命的时候,事情永远有办法变得更坏。这时候,李承乾宠幸了一名太常乐人,男的。
这名乐人美姿容,善歌舞,深得李承乾的喜爱。
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这件事直接触发了李世民对天音所言的恐惧,觉得这不就是,和天音所言完全对上号了吗?
他李世民过去、现在、未来,永远不会因为个人喜恶私人情感,而影响国家大事,可是李承乾,是真的会干出这样的事呀,他现在不就干了吗?
于是李世民毫不犹豫,把太常乐人杀了。
这是一个不该犯的错误。
长孙皇后临终的时候,要他答应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不因猜疑给人定罪。
大部分时候他都办到了,因为大部分时候,他都是理性清明的。
可是这个太常乐人,触发了他内心最大的恐惧,被心魔所控制的人,认为自己的看法就是真相。
此事对于李承乾而言,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父亲的干涉和控制一直令人窒息,现在简直是不给他留下活路。
在悲痛和愤怒中,他为太常乐人哭泣,立碑,几个月不上朝,以表示自己对父亲的公然抗议。
至此,父子矛盾彻底公开化了,双方都被逼到了墙角。
皇帝和太子闹得不可开交,此时的魏王李泰,自然而然人之常情地,生出了夺嫡之心,也相应地有了行动。
太子也不傻,自然知道李泰有了夺嫡之心,而且怀疑自己的父亲更属意李泰。
于是他企图暗杀李泰,失败。
之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企图谋反,对父亲逼宫,也失败。
至此,李世民最不希望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的事情,玄武门之变,扎扎实实地发生了一遍,只不过是个失败版。
常理来说,皇子谋反,按律当诛。这事儿都不用问,不用商量。
可是李世民跟大臣们商量起来了,问大臣们:“你们觉得,应该拿李承乾怎么办呢?”
大臣们都没敢说话,这么奇怪的问题,谁知道皇上想怎么办呢。
有时势就有能抓住机会的英雄,一个大臣站出来说,上不失做慈父,下得尽天年,就是最大的善。
李世民点了头,给大臣升了官。
李承乾虽然被贬为庶人,但是保全了性命,并没有死于非命。
大臣们之所以摸不到皇帝的脉,是因为不知道长孙皇后留下了两句话,此时是第二句话起作用了:动杀机的时候,能宽恕就宽恕。
其实她就算不说,李世民也舍不得杀李承乾,因为那是长孙氏的孩子。
接下来,皇储之位给谁,实际上起作用的还是长孙皇后。李泰和李治,都是她的孩子。
李世民一通鸡娃神操作,李承乾起点那么高,天赋性情那么好,被他成功地鸡废了。
虽然痛心,但李世民认为只要逆天改命成功,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并不知道,实际上他是配合了天命。
他离天命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