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送嫁回来,赵明月提了明年开春去府城读书的事。她的时间太紧迫,继续跟着李夫子读书跟去科举成绩更好的府城书院比,用脚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赵发财和刘婆子不用说,他俩早就知道了,也一致同意跟着赵明月走。
赵发财是觉着跟着赵明月有好日子过,老了也不愁赵明月不养他。慧娘和赵明月一个年轻寡妇,一个小娃子去府城他也不放心。万一这俩有个好歹,他没有好日子过了,还不如死了算了。
刘婆子是觉得慧娘和明月母女俩没在她眼皮子底下,她晚上睡觉都合不上眼。到了这个地步,只能听慧娘说的,等明月考出来了就有办法了。
她没啥见识,也不懂啥大道理,真到了要死要活的时候,她一把老骨头能给慧娘和明月挡挡也值了。
赵家三兄弟一合计,五个金都跟着去。他们自己给准备一车粮食,再给慧娘点银钱。五弟兄能帮上忙自然是好,帮不上忙,跟着去见见世面也好,反正到年根前也要回来一次。
慧娘自不会要哥哥们给的银钱,她手里头一百多两银子,在府城过几年是没问题的。
况且家里还存了许多的香皂,明月说到府城能卖,那就还有一大笔银子的进项。她在县城能找着挣钱的营生,到了府城也会找到,一大家子总不会干坐着。
赵明月回县城,金银们也跟着去了,和之前一样,带着粮食和铺盖。到了县城仍旧是做香皂,学字,学算术,帮着做些包子馒头和其他的活计。
小姑姑明年就要去府城,几个银现在对每一天都很珍惜。跟村里比起来,县城里干净、热闹,好东西多,活计也轻省。
四银最小,想啥说啥:“要是能留在县城就好了。”
三银笑她:“想啥美事呢,我就想家里能买台织机,咱们在家织布,不用下地就好啦。姑姑不下地,脸白白的多好看!”
二银不说话,看向屋外,要是能嫁在县城就好了。她叹口气,怪就怪自己生得太早,明月太小,要不然从明月的同窗中选一个当夫婿多好!
赵明月看得出来,几个银都喜欢县城的生活。也是,懵懂单纯的村里小姑娘,谁不羡慕县里女孩儿的生活啊。
现在赵家的包子馒头生意都稳定,每月刨去本钱都有二两银子的进项。赵明月想着直接不做了也可惜,不如和舅家商量了,这生意往后就舅家来做。
就算县城里其他人也开始做包子馒头,应该也没自家做的味道好,只要方子不传出去,还是能挣几年钱的。
这样几个表姐就都能留在县里帮忙了。她自身的前路都危机四伏,也只能让几个小姑娘们松快几年了。
年底各村里头脑灵活的人,应该也知道怎么做火炕了,手艺多半比不上舅家,收费肯定低不少,今年秋冬舅家盘火炕的生意应该都在县城。往后县城里的火炕隔个三年也差不多要翻新,有这门手艺在,在县城应该也能站住脚。
赵明月和慧娘说了自己的打算,慧娘自然同意。前些年,一直是娘家帮扶她和明月,爹娘一大把年纪了,往后还要跟着她们东奔西走。能惠及娘家,又不损明月的利益,慧娘自是乐意。
慧娘看着房里的织机,这台织机已经跟着她八年多了,去府城不方便带,就留给娘家的侄女们吧。
在这院子里住了两年多,从前在村里和明月一起闭门不出的日子,都要渐渐模糊了。
赵明月看懂了慧娘眼里的留念,“娘,要是香皂挣得多,咱家出大头,把这院子买下来,往后给外祖母外祖父养老住。”
慧娘回过神来笑道:“挣了银子也得留着你往后花用。你外祖母外祖父要是愿意,以后就都跟着咱俩。不过人年纪大了都想落叶归根,你外祖母外祖父往后多半还是会回望山村。”
打定了主意生意之后交给娘家,慧娘手把手的教会了几个银做包子馒头的诀窍。自己一旁学来的,总是差了那么点意思。
慧娘愿意把生意交给娘家,赵发财一边高兴,一边埋怨:“怎么就把诀窍说给二银几个了?过几年就嫁出去是别家的人了。留给四金,五金多好?”
大金,二金和三金未来的路,赵发财已经排得明明白白了——明月的管家,明月的小厮,明月的门房。
就跟李夫子似的,身边的琐事都有族人亲戚帮着办。
话说了也收不回来,赵发财当即就决定让三房儿子儿媳轮流在家。两房来县城,三个银织布,带着两个儿媳做包子馒头。
来县城的两个儿子,有盘炕的活就去干,没有就在家帮着做草纸,运来县城卖。忙不过来的时候,剪草,舂草的活计就请村里人帮着做。
农忙的那几天请不到人,就停了县城的生意,全家回去下地,地里庄稼怎么都不能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