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第九十六课(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意。

    ”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来烘托思乡之情。疑是地上霜的‘疑’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半梦半醒……而‘霜’字得更是巧妙,一语双关地表现了月光的皎洁以及身在他乡的凄冷;诗的后两句,是在……深化思乡之情,‘望’对应‘疑’……‘思’又给读者留了无尽的遐想……”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鲜明地勾勒出……月夜思乡的形象。”

    李晓诗每说一句,幕外的杜甫跟着恍地点头,认同又赞叹:原来如此,原来是这样,这竟还这么解释?真是妙啊

    另一边,李白的表情逐渐凝固。

    一直觑着李白脸色的童心翼翼地问:“先生……?”您真是这么想着写的吗

    “噔。”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李白放酒盏,不语摇头。

    他说什么,他说这些分析的有些东西连他是头一次知道吗?

    原来他在写诗的时候想了这么多吗?

    逐字逐句的斟酌是没错,哪个字要更妙更得心喜有时候也确实是要考虑很久的。

    但是这个所谓的“妙”吧,它实是一种感觉,一种通诗明文的人生的一种感觉感知,够在一看一听之中就知道这个字的好和精妙但要这样逐字去抠,是不是还是过了一点?

    好吧,虽大家凑在一品诗时,确实会有这样的场面,一对某个字眼进行发散性、又针对性的夸赞。

    也没见谁会搞出“这个xx字和xx字对应,表达了作者刚睡醒到彻底清醒的状态转变,从而表达了作者xxx”的“赏析”啊??

    离谱了吧!!

    刘邦皱眉。

    他琢磨了一会儿,扭头看萧何:“大风兮云……”

    萧何稳如泰山:“臣不通文墨,这么精妙的作品解析不了,力有不逮,陛以叫子房来,他会。”

    在家的张良:别cue,我不会。

    洪武年间。

    朱元璋跃跃欲试:“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

    朱标面无表情:快别秀了,丢不丢人啊。

    有没有人来啊,快点把他爹带?

    直播间,听了李晓诗的“例子”,几人神色也各异。

    书生头上的汗越流越多,佑老爷倒是仍高高兴兴的,就等着什么时候结束了他好去跟生意伙伴吹一吹,苏轼更干脆,把已经写了不少字的纸随意地一揉丢到一边,利索地重新写。

    等李晓诗喊时间到,苏轼早已罢笔,书生却还在紧赶慢赶地往上添字。

    李晓诗也不催,问道:“两位是要选择口述还是让我来读你们的答案?”

    她也很干脆地没去问那个观光的朋友。

    两人选择了口述,李晓诗也乐得轻松。

    这回论先后的时候书生却没再抢,而是很和顺地请苏轼先了,不知道他是抱着临时再补充整理措辞的心思还是单纯想让着前辈。

    在跨时空的直播间,在万众瞩目之中,苏轼掸了掸袖子,从容道:“这首诗,前半段夸了秦始皇,后半段贬了秦始皇,顺便骂了唐玄宗。有感而发,忧国忧民。有气势,有内涵,技巧娴熟,情感真挚,是不多得的佳作。”

    李晓诗正虚心听着,却见苏轼已经抱了胳膊,看上去一副不打算再说话了的样子。

    她:?

    苏轼也看着她,目光很平静:说完了,你继续啊。

    李晓诗:……

    这就完了??

    李白抚掌赞叹:“好!说得好。简洁明了,条理清晰,此人懂我(的诗)!”

    李晓诗眨眨眼,又眨眨眼,见苏轼真不打算继续再说了,这把视线转到那个书生身上。

    从苏轼说完的一刹那,他周身的气势就骤松弛了来,好像不再那么紧张了。

    见李晓诗看过来,他接道:“这首诗总共二十四句,我们以从中窥见到许多作者巧妙安排的心思前半部分、从秦王扫六合一直到骋望琅琊台,是在歌颂秦始皇的功绩,赞扬了秦始皇平定的宏伟。”

    “诗的第一句写秦始皇的威风赫赫……‘虎视’二字写出了……‘浮云’……‘决’字果断干脆,掷地有声……这与《过秦论》的写作技巧一致,欲抑先扬、将前半部分写得愈轰动,后半部分的贬低和讽刺之意会愈有落差之感。”

    “后半部分……讽刺了秦始皇妄想长生的痴念与大兴土木的奢靡、不解人间疾苦……写长鲸,夸张中亦有神秘浪漫之……最后一句更是将已经被捧上云端的秦皇狠狠埋入地底,从极致的反差中越发显出讽刺……”

    他越说越顺,逐渐变得侃侃而谈来:“结合史实,在李白时期,唐玄宗的统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