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一课(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要按照朝廷给的范本打,那还打什么?

    还没到阵前呢连等到了前线要怎么排兵布阵都给出来

    了,敌人那么乖会按照你们的法做么……

    这做法这东西这套路好熟悉啊!!

    赵括放到宋朝这时期,岂不成了战神了?!那不是他最喜欢的纸上谈兵式打仗么!?

    赵括是生错了时代啊,平早生了千年多!晚生他一千多年低也得是大宋战神才行。

    等等,赵括也姓赵,不愧是他们老赵家人啊!

    赵括:……。

    李晓诗小嘴还在絮絮陈列着宋太.祖上台后针武将的一系列措施:“在地方,赵匡胤从财政权、行政权、军权等各方面这些节度使们进行了管制。”

    “大家都知道,唐朝时候的节度使是能自己收税的,所以安禄山反了,所以后来唐朝亡了嘛;而且之前收税基本上都是地方先收,收了之后把自己州县所用的留下,再把剩余的上交央赵匡胤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利,并设置了转运使,掌管的是将各地税收统一转送到央,后再从央拨各地所需下来给他们。”

    “而且还设置文臣各州县单人最长官,设置知州知县等,取代原来藩镇留下的爪牙。至于节度使们,趁他们上京面圣等机会,赵匡胤把他们的权利剥掉,换成闲职或者直接让人致仕归家”

    赵匡胤总算觉得之前的憋闷稍稍散了一些。

    嗯,这些确实是他做的,也是不怕人听的,算是“阳谋”吧,他的杰作。

    总算没费这么多心思。

    唐,贞观时期。

    李世摇。

    转运使……看着是加了一道环节,但其实大大限制了地方的“财政自主”权,论上是好的。但这其,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时间等,都不是小数目。

    而且听李晓诗现在透露出来的,枢密院,知县知州,转运使等,经多加了好多官员。

    他不认为赵匡胤会做到这样结束,没听李晓诗说么,这是“在武将问题上”那文臣呢?三省六部制大改了,会多添多少官员?

    这都是祸患。

    李晓诗也好说到这里:“皇权加强、央集权强化,当不可能是有武将啦,文臣上也有改革的。”

    “在央,为了防止宰相的权利过大,宋太.祖采取了分化权力的做法,把单的宰相变成了多宰相,从而削弱相权,而他的后继者也很好地把这一做法继续延续了下。据记载,宋太.祖时期,他的宰相有六人,到了宋太宗时期,宰相有九人、宋真宗时期,宰相有十二人,宋仁宗时期,宰相有二十三人”

    悠端起茶杯品茶的赵匡胤一口水喷了出来。

    多少??

    多少??

    李斯感慨:……真多钱,真多人啊。

    这都养得起。

    要是他们陛下也有这么多人,是不是上上下下没这么忙了。

    不过二十三还是太多了。

    要是有二十二同职位同僚……呃,那他肯定是要花很多功夫跟这些同僚“争宠”的,根本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为陛下尽忠的事情上。

    算了,算了,还是现在这样吧。

    “除了这样,像是枢密院分出宰相的兵权、有三司分散宰相的财政权等,在宋朝,宰相其实经根本没什么权利了。”

    “地方上,那些被派下各州府的州县长官,也和将领一样,会被频繁调动,规定的是三年一任期,并且还不能在自己的故乡任职除此之外,还设置了通判等职位,用来制辖分散知州的权利。”

    这一系列“强化央集权的措施”,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皇帝玩弄权术制衡官员的实录,虽听起来离谱,但于皇帝要的,还确实是能一定程度达成的。

    “种种制度和措施,让武将央皇权的威胁降到了最低,再没有了武将兵变的事情发生,两宋全程,也有过一次兵变。所以也有人说,在赵匡胤之后,再没有一短命的王朝出现了。”

    “而和抑制武将同时的,是大力发展的文教事业,宋朝大夫增加了科举的录取名额,进士不仅当官从优,晋升速度还非常快、同样文官地位的提升,以文掌武、以文抑武的风气逐渐形成。科举制的发展让五代十国旁落的读书习惯重新兴起,促进了整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造了之后宋朝科技发达、文化繁荣、在文化艺术领域鼎盛一时的昌盛局面。”

    “而宋朝经过这些,不仅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还彻底杜绝了武将跋扈的兵变政移情况发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狼狈擦擦嘴角的水,赵匡胤脸色总算好转了不少。

    还行,虽可能过程和他设的不一样,但期望彻底消除武将叛变、以及皇权旁落问题的初衷总算是达成了。

    还让整大宋都爱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