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1 章 拿来主义4(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医家素有“望、闻、问、切”之说,不止孙思邈一眼便见端的,东汉,医圣张仲景同样悚然一惊。

    “脸如黄蜡望之枯槁,这分明是病气入体之兆。”

    汉朝。

    刘彻眉头紧皱:“这鸦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他看得心惊,若国中尽是画上这般男儿。何谈对匈奴作战?便是寻常匪祸也抵抗不得。如此,朝廷军队哪还有战力可言?

    秦朝。

    嬴政危险地眯起眼,饶是他也看出了上面的男女的不正常。这群异邦人,到底给中华送来了何物?他压下心中惊怒,随后将目光移向第二张图片,按顺序的话,这应该是......废枪炮?

    嬴政望着画面中那长长的黑色圆筒,那似是由精铁之作,圆筒后有一面大大的铁制盾牌,人则躲在盾牌之后。

    “废枪炮......”

    他沉吟着这几l个字。

    嬴政对这些名词并不陌生,楚棠曾提到过,这是后世常用的一种武器。他盯着图片看了半晌,忽然出声道:“王将军,你如何看后世的武器?”

    王翦早就盯上了图上的枪炮,此时正赞了一肚子的话呢!听见询问便压抑着激动开口:

    “陛下,观画中模样,,那圆筒应是攻击之所在,人在盾牌之后操纵武器,有如射箭一般,此物应是远攻之器。”

    “将军的意思是,这圆筒之中能发出箭矢一般的武器?”嬴政问。

    王翦颔首:“应是如此。”

    “那这箭矢一般的东西,到底是何物?”

    嬴政蹙眉,仔细检索从水镜里所听到过的信息。王翦看君王沉思的模样不敢打扰,同样开始冥神苦搜。

    枪炮,与火有关......

    君臣二人猛地抬头:“火药!”

    有人沉浸在前两张图片的震惊与思虑里,有人早已走马观花的看到了后面。

    不少工匠将目光投向画面中印花的小匣子上:“这是香粉?匣上的花虽形态毕现,但这色泽看起来也太艳俗了吧?!”

    “我华夏制香之术深久,这异邦的香粉能有咱自家的好?”有人表示怀疑。

    而许多女子则因另一张图画中男女对视的亲昵姿态羞红了脸,别开眼不好意思再看,却又按捺不住地低头窃窃私语:

    “异邦真是民风开放,怎么连这等东西都送来了?”

    有道学家干脆愤而坐起,把桌子拍得震天响:“伤风败俗!简直伤风败俗,乱我华夏礼仪!”

    【臭名昭著的鸦片就不用说了,作为一种毒/品,它严重地危害了国人的身体健康。吸食鸦片之后会导致失眠、恶心、瘦弱不堪,甚至精神恍惚失去理智,最重要的是,它容易上瘾。

    大家学习过相关的历史事实,也看过历史资料,英国人送来鸦片,导致白银大量外流,破坏我国的经济;

    军中民间、庙堂乡野吸食鸦片成瘾,严重弱了军

    队的战斗力,同时又摧残国民的思想,使他们精神麻木,长此以往,人将不人,国将不国。】

    “混账!”

    刘彻猛地一拍桌子他怎么也想不到,鸦片的危害竟然有这么大!

    “这英国分明是要毁我华夏根基!”

    唐朝。

    孙思邈双手颤抖:“毒物...竟是毒物!”

    这是给整个国家投毒!

    太极宫里,李世民眼光如刀:“异邦居心叵测,清朝的皇帝官员是死的吗?就这样任凭毒物在国内肆意流通!”

    【更为可怕的是,不少官吏靠走私鸦片牟取暴利,宫廷内部也有人染上烟瘾,吸食鸦片的风气从宫廷蔓延向民间,造成了从上而下的腐烂。一个被毒/品肆虐的国家是什么样子的?一群被毒/品侵害的国人是什么样子的?是弱国残邦,是东亚病夫。】

    东亚病夫!

    仿佛一根铁棒猛然劈在头上,众人只觉脑袋嗡嗡作响。

    明朝。

    朱元璋不可置信地看向身旁的儿子:“她说什么,东......东亚病夫?!”

    他的眼前一阵发黑:“我华夏强盛之邦吗,哪怕如宋朝也有岳武穆、辛弃疾那样的铁骨男儿,便是如陆秀夫、文天祥这般文士,亦有君子死节之志!咱当年起兵抗击蒙元,手下士卒起于甿隶,却个个骁勇绝无孬种,如此壮烈国民,竟被称作......竟被称作东亚病夫!”

    唐朝。

    李世民只觉胸中一阵气血上涌,拳头不住地捶着桌案痛心疾首:“奇耻大辱!奇耻大辱!”

    未央宫。

    刘彻一把挥开案上杯盏:“大胆!”

    煌煌华夏,怎容被如此侮辱?

    咸阳。

    嬴政脸如寒冰握紧腰间长剑,语气怒极反笑:“彼以毒物乱我邦国,反污我国人为病夫,当真厚颜无耻!”

    东汉。

    张仲景的胸口剧烈起伏:“毒物害人!毒物害人!”

    西汉。

    司马迁红赤着双眼死死咬住牙关,他想破口大骂,或背过身去不再看这后朝血泪,但他知道他不能,他要用自己手中的笔把这些血淋淋的事情记下来,告诉世人异邦恶行,告诉世人民族苦难,告诉世人殷鉴犹在,万不能再重蹈覆辙。

    唐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