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章 后续影响(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便宜,价格低廉,对寒门子弟也有优势。两人没有在后宫,而是换了行动更为便利的胡服,出现在皇宫的将作监。
李世民看着工匠打捞纸张,看得入迷了。
小麦造就了从西汉末年延续到东汉的世家豪强,又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有了世家。
隋唐时期,世家依然势力强大,动不动就是百年世家百年基业,独家垄断技术。
小麦让世家垄断了粮食,纸张让世家垄断了知识。
但是天幕出现了,后世的农业政策和各种技术也出现了。
李世民看着纸张,如同看着一把破开世家垄断的利刃:“昔日汉高祖发迹前同样是一小小亭长,今日这些小农官,焉知不是他日的另一位高祖。”
长孙皇后轻笑一声,没有多说什么,献上自己刚修的女史书稿:“刚写完平阳昭公主,请陛下过目。”
李世民接过书稿:“观音婢文采飞扬,朕一向信得过。”
“陛下,既然有女史,为什么不可以有农史?”长孙皇后提议道,“大唐没有知名的农书,那我们自己修。”
“世家也有世家的好处,许多世家经营农庄经验颇多,只要几个人陛下就满足了吗?”长孙皇后冲着李世民俏皮地眨眨眼,“陛下,这就满足了?”
“没有。”李世民拿着书稿砸在手心里,“没错,这个农史就让世家修,他们要么自己编,要么去民间找人,朕只要结果。”
“一本不够,他们没准合伙糊弄朕,一年一本吧。”
李世民愉快地决定了,看着提议的长孙皇后嘴唇微张。
陛下,你知道修书有多累吗?
一年一本,这分明是要把大臣们榨干啊!
最后,长孙皇后默默道:“陛下,千万别说是臣妾出的主意。”
她怕被骂。
.
武周时期的最大优势,在于比贞观初年国库富裕许多,经历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和贞观遗风后,经济上国库更充裕,世家更为势弱。
在李治上位后,为了房遗爱谋反案杀一批,为了废后之争又杀了一批关陇贵族,李世民曾经有意传位的吴王李恪、和李世民的托孤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故人,全被他送下去陪父皇。武?登基后再杀一批一批又一批,世家被压制的更狠。
也就给了武?更大的发挥空间。
天幕消失的第二日,早已筹备多时的上官婉儿和姚崇二主要负责人,率领新闻部全部人员,熬夜做出了武周朝第一份综合性报纸,《武周朝报》。
之所以叫综合性报纸,是因为《武周朝报》上汇聚了武
周朝各项朝廷政策,税收田地,天幕讲过的农业新技术和历史上的农业技术等等,算是一份科普武周朝政策和天幕讲述的农业知识的报纸。
这一份报纸只有一张,正反都有着豆腐块文字,内容不多,许多内容对于洛阳人士来说已经不是新闻。
但是这可是武周朝的第一份报纸,有文字也有图,还有天幕出现过的农业机械图纸,无论是百姓还是贵族都抢的不亦乐乎,一时间达到了“洛阳纸贵”的效果。
而在周边地方,有快马已经带着《武周朝报》奔向全国各个地方。
因为是初次印刷,数量不多,除了洛阳是自由贩卖,其余地方一地只有几份,分发给小吏读给百姓听,然后会贴在城中官府附近供百姓自由观看学习。
想要全国自由贩卖,还得有很长一段时间。
除此之外,太平公主还在带着其他公主们筹备《女报》和女校。
《女报》第一期比较基础,结合宫中女医,讲述女子婚育、健□□理知识,以及女校的创办和招生信息;
另一位被天幕夸过的寒门才子宋?则专门负责《农报》,也还在筹备中。里面将会记载宫中的农书技术,世家大臣贡献出来的技术,并且鼓励百姓投稿,农业技术高超者可以聘为农官;
因为目前出版印刷的技术有限,目前都是一月一发,为了丰富百姓的生活,三份报纸是错开发行,分别是上旬、中旬、下旬。
“还是得把天幕说过的活字印刷术和套色印刷弄出来。”武?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着工部官员说到。
“各地及时汇报新农业科技的使用情况,民间反馈上来才能知道不足,官府好及时调整。”
“是,陛下。”
哪怕工部官员有些不情愿,也不得不低头。
他知道,从此之后,百姓对武周的认可可能会越来越高。
但是陛下,你已经如此年纪,还能活多少年呢?
.
大宋时期,世家已经被杀完了,将军也被杯酒释兵权了,满朝文人正等着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天幕放过活字印刷术,文人们很快就自己琢磨出了出来。
《兴农报》、“兴农学堂”,在大宋不缺钱的支持下,遍地开花。
“大秦可以以耕养战,大宋未必不能。”赵匡胤比起农业,更在意的还是将士,“秦有赳赳锐士,宋也可以有!”
明朝时期,朱元璋背着手站在高处吩咐:“把宫中所有农书,分类誊抄,编成百姓通俗易懂的文章,发行民间。”
天幕曾经问道:出身农民的朱元璋真得不懂耕牛的重要性吗?
朱元璋当然懂。
但是就像他用大明律把农民圈在出生的那一小块区域一样,若是有了耕牛,百姓闲下来想要造反怎么办?
他就是农民起义上位的,怎么能保证没有下一位起义军皇帝?
土地越来越小,不适合耕牛拉犁后,农民不得不使用铁搭。
铁搭比江东犁更费力,百姓在田地间劳累一天,回到家根本没有做其他事情的力气,就可以安安稳稳被锁在田地上,继续耕作。
或者说不止是朱元璋,帝王大多都是这个想法,比起技术进步,统治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天幕告诉朱元璋,这样的做法让整个大明国库一直很穷,一直很穷。
他以为每个朝代开国时期刚经历了战乱,穷是正常的,贞观初年不也很穷?
他以为当百姓回归土地,都老老实实在田地间日夜劳作后,大明不会再继续穷下去了。
但是很明显他错了。
天幕提到过的大明对外征战直接打到国库空虚,何尝不是穷带来的后遗症?
大明宝钞,终究不是真的铜钱银钱。
一时的欺骗是没有用的。
朱元璋一条一条地在心里计算着,闭上眼睛,手指在腿上一敲一敲。
“农学,学堂。”大明本就兴办学堂,这个可以有。
“农具,机械。”西式风车大明没有,但是水利磨坊有技术。而且大明有海商,有外来传教士,学习外来的机械也可以有。
“水稻,养鱼。”解决百姓吃主粮,吃肉问题。
“商业,富裕。”再不喜欢,为了国库,也不得不使用。
朱元璋慢慢睁开眼睛,面无表情对儿子们和大臣们说道:“日后多看看宋朝的书籍,学习学习。”
朱标都惊了:父皇受什么刺激了?不是一向最讨厌宋朝吗?
朱棣:“学什么?”
“学什么,学宋朝的致富之法!”朱元璋没好气说道。
吃到了民间奖项的好处,朱元璋学得很快:
“设立农书奖项,最有效者,重金,官位,都有!”
“那什么勋章,也搞起来。”到时候搞个授勋仪式,仪式感也是荣誉感。
“雕像就不要了,不实用。”大明正缺工匠,哪里值得浪费在这上面?
“父皇,画像,儿臣可以。”
一位公主小心翼翼道:“父皇,这是儿臣画的农作物。”
是天幕上出现过的农作物,想不到被公主很用心的全部记录了下来。
??这也是朱元璋前面被骂了歧视女性后的改变,允许后宫女眷来前朝一起看天幕了。
原本朱元璋还觉得讲农耕女人听了也没用,现在看得女儿记录地又快又好,满意极了:果然,他的儿女们还是有才的,那什么当猪养的宗室,是后面的皇帝没养好。
想到这里,朱元璋又瞪了一眼朱棣。
朱棣:???父皇又怎么了?
朱元璋拿着公主的画册,刚看了一下封面,表情舒展开:“好!”
这画工,虽然朱元璋也不是很懂,但是很像就对了,方便给出海的人去海外寻找。
“印刷出来,近来民间多出海寻找,有个图样子参考也好。”
朱元璋一系列颁布完之后,开始看
着公主思考。
废除缠足和人殉后,对宗室女子虽然依然限制权力,但是朱元璋知道自己后世子孙的男丁多到成为国家的负担后,开始往实用性考虑。
不拖累国库,还能创造价值的宗室,总比只会压榨百姓的宗室好。
而且用公主画功臣也挺好,公主本来就有份例,不需要额外开俸禄。只是画个画像,给她们一点事做也不用担心夺权。
朱元璋想起贞观朝的凌烟阁,有心向偶像看齐。
石雕和工匠舍不得,画像还是可以的,谁再说他刻薄寡恩对功臣不好,就把画像砸他脸上!
朱元璋不但答应下来,还鼓励道:“画好点,好教后人知道,大明也是有才女的。”
想到才女,朱元璋就不满意:大清的才女竟然都比大明多,哼!他的大明公主哪里差了!
民间,曾经考上科举后觉得农人低俗的举人老爷们也改变了思想,开始主动走向田地间,主动跟农人传授研究农学。
“天幕上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应该这样……”
“我读过《王祯农书》,农书上说……”
“天幕上前朝的农具大明也有,不适合参考,大清同样人多,后世的农具可以参考。”
“天幕放日本农书的内容我也抄下来了!”
“什么日本农书,还不是学得我们华夏的。”
“那不是还没出现吗……”
“先把已有的农书借来抄下来就好了。”
“家里哪有那藏书。”
一群有功名在身的文人跟农人议论着议论着,差点吵起来时,有人突然跑过通知:“快去听说书!朝廷在派人说书!”
文人:“朝廷说书?说的是什么书?”
“当然是农书。”
这一下,不论是文人还是农人,集体一溜烟跑路了。
朱元璋在刺激农民积极性上,很有想法。
想要让百姓去买《大明律》,先用《大诰》讲故事,并且有实际用途,百姓才人人去买大明律,达到了普法效果;
现在想让百姓买农书,先让官吏讲书说书,更详细的操作,更适合大明不同地区的土壤和具体环境。就算买不起,能每日来抄书也有用。
逐渐放松政策,让百姓和商人流通起来,也没出什么乱子。
国库也多了更多收入??卖书、卖图画所得。
朱元璋开始和大臣们商议建立农业大棚。
“地窖顶部用透明琉璃瓦,可以采光。”
“这种地窖温室能种菜不能养牛羊。”
“还是后世温室好,那种地面的大棚种菜养牛都可以。”
“你不废话吗,我们不知道,那白色材料是什么你知道吗?”
“用布帛,纸张都试试。”朱元璋听着吵来吵去心烦,最终拍板决定,“前朝可以用纸建温室纸屋,让工匠用纸张涂上防水的桐油试试。”
朱标提议:“根据各个地区,做
不同的温室。比如松江府人从前朝就擅长种棉花纺织棉花,给他们温室也种棉花,一年四季都可以产棉花,岂不是能提高收益?”
朱棣不甘落后:“养鱼也可以,江浙地区擅长水产,可以专门做养鱼。”
朱椿默默道:“养金鱼,重金卖给外国人,就说是皇室特供,金色是龙袍的颜色,鱼是龙的祖先,养几年鲤鱼跃龙门后就可以化龙。”
朱元璋都被儿子搞无语了,问:“如果不化龙呢?”
朱椿理直气壮:“水土不服!”
都带回外国了,水土不同,金鱼不能化龙不是很正常。
大家齐齐侧目。
不是说你最儒雅好文吗,这坑人一事也挺熟练的。
论坑人,还得是文人心眼多。
朱元璋无语归无语,对这些政策一一应允。
他有了新的想法,想稳固统治,不一定让百姓被迫困在自己土地上。只要让他们知道,土地能让他们致富,过得更好,那就赶都赶不走。
.
清朝时期,玄烨不再自满,想要继续深入研究自己的御稻米:“召集天下农师,继续研究御稻米,以提高产量为主。”
已经能双季稻了,如果产粮再高数倍就好了。
不求后世动辄几百万公斤的亩产,能达到传统亩产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儿子们忙于农政,写农书,研究农业。
玄烨在看书。
后世的《天工开物》,只有日本版本和明朝版本,没有清刻本。
尽管天幕没有说清政府对这两本书做了什么,玄烨看到书中内容也知道。
《农政全书》被分为两个部分,“农”与“政”,皇室是不会允许百姓懂“政治”,尤其还是外族的皇室。
虽然名义上没有列为禁书,单纯的束之高阁后,民间少有流通。
《天工开物》更为大胆,有不少西方的先进技术。
大清连让汉人研究火器都不肯,怎么会允许他们研究西方先进技术?
玄烨想起天幕的态度:“满汉之分在后世似乎已经没了啊。”
他忍不住自我反省:都是华夏人,为什么不能人才兼容?
李唐皇室还有鲜卑血脉,对各族都是同等对待,也没见后世单独提他们如何偏见。
“李唐王朝可以成为后世人怀念的盛唐,满清为什么不可以?”
玄烨十分遗憾。
粮食和人口等方面,明明比李唐更强,怎么只见后世怀念盛世大唐,一提起大清就是惨烈对比。
清朝后面的皇帝也有汉人血脉,跟李唐皇室的混血也差不多,为什么对李世民就那么推崇,对清朝皇帝那般贬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最后,玄烨自己想通了,亲自提笔写了一幅字,准备挂在御书房警示自己。
反省一天后,玄烨第二日就颁布了新的政策。
“科举不限地域,种族,
都可取士。()”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增设农业学堂。”
关于农业学堂,他的子孙没做到,他亲自来做。
废物后人指望不上了,还是自己来吧。
关于农科取才,玄烨首先给京城里报名的百姓亲自发种子:“谁能让御稻米增产最多,谁就是今年的农科状元。”
??讲究的就是一个实用性,纸上谈兵在实用科目上不管用,他要立刻看到成效。
工科取才,由工部负责。
玄烨知道,一旦农科、工科科举和学堂开了,后面的皇帝想要废除这些制度只会被大臣用“祖宗之法不可废”来阻拦,民间也会有逆反之心。
子孙后裔昏庸无法避免,土地兼并也不能完全解决,那就从制度上发展农业。
开农科和工科科举消息传遍天下后,底层的农民和工匠瞬间沸腾了。
许多农民和工匠都是祖辈相传,比不了书香门第能出科举进士,但是论耕田种地和做工具谁愿意服输?
谁要是服输,祖宗半夜都会从坟墓里爬出来揍他!
.
在各朝君臣轰轰烈烈改革新农政,推广新农具,研究新农学传播向民间时,时间过得飞快。
转眼间七天过去了,天幕再次出现时,还有百姓惊了一下:“七天这就过完了吗?”
【大家好,又见面了~】
荆咕表示:没错,七天过完了,我又来啦~
【大家看到我面前是什么了吗?】
这一次,画面一开始,对着荆咕的手和桌面。
只见桌面上有一个透明玻璃杯,和一个陶瓷茶罐,一壶热水。
荆咕打开茶罐,随意往玻璃杯里扔了些茶叶,然后倒水。
【是的,这是一杯清茶。】
李世民看着荆咕用热水直接倒入茶杯,看着绿色嫩芽在水中沉浮,清汤寡水的,如果那精美的琉璃盏,看起来像是百姓吃什么野菜汤,惊呆了:
“后世是这么泡茶的?怎么清汤寡水,什么佐料都没有,茶叶也没有研磨?”
长孙无忌也惊了:“这泡茶的手法是不是太粗糙了?”
天幕中的后人不都生活富足吗,怎么茶水反而还不如大唐?
点茶戏最为盛行的宋朝,赵祯遗憾道:“哎,看来大宋的茶饼和点茶戏也失传了。”
难怪天幕先前说后世日本的茶道是国粹,华夏看起来根本不会茶道了。
这么简陋,后世子孙明明生活条件那么富足,却无缘享受大宋的点茶戏,可惜了。
只有朱元璋很满意:“后世还是有继承大明的东西嘛,朕就说龙凤团茶又费事又麻烦,还不如直接冲泡。”
废除龙凤团茶后,另一个好处是推广向民间.
到了明朝,百姓才开始喝得起茶叶。
朱元璋觉得这种泡发没问题,看着多清爽!
【今天,我们就从“茶”开始说起,茶马古道与植物间谍的故事。】
【首先科普一下,全世界所有茶叶,都来自于华夏!都来自于喜马拉雅山!】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全世界的十大茶叶品牌,没有一个华夏的茶叶品牌,这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欧洲人喝茶的方式与华夏不同吗?】!
()
_ad_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