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章 四大发明与工业革命5(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西方人甚至曾经因为翻译出错,误以为指南针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因为他们将《萍州可谈》里的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误把“甲令”翻译成阿拉伯船长的名字,得出结论是阿拉伯海船来往宋朝时使用指南针,是阿拉伯人将指南针技术带到了华夏。】

    正高兴自己的书在后世的东西方都很畅销的朱?听到这样的翻译,顿时一懵:???

    “不会翻译你别翻译啊,我好好的一本书,被你们翻译成啥样了!甲令分明是‘朝廷命令’的意思,哪里像人名了?”

    朱?与阿拉伯商人多有来往,《萍州可谈》里也的确记载了当时大宋与大食,也就是天幕中所说的阿拉伯人的海上贸易往来和民俗风情,还有关于宗教的轶事记录。但是大食人的名字也不是这样,这到底是怎么翻译的?

    【这是个很大的谬误,因为宋朝时期的阿拉伯商船其实船体狭小,根本无法容纳数百人,当时能来往中国海、印度洋和波斯湾的海船只有华夏的海船。】

    【就连阿拉伯人晚了一个世纪以后写出的著作《奇闻录》里记载,作者穆罕默德?奥菲乘船在海上旅行时,亲眼看到船长用凹形的鱼状铁片放在水盆中指示方向。船长还跟他解释,用磁石摩擦铁片,铁片就会具有磁性。

    这是最早提到指南针的阿拉伯文献,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就是北宋《武经总要》里提到的“指南鱼”。】

    赵祯连连点头。

    “没错,这大食人分明是学得大宋,怎么能说是大宋学大食。”

    想到大宋如今与海外贸易频繁,赵祯提醒众人:“大宋文化外传时还是得提醒番客,我大宋的知识可不能总被人误会是外来文化。”

    说到这里,文臣们就有话说了。

    “没错,还是得增强番客对大宋的认可度,不如让他们来学大宋文化?”

    “选拔对大宋更认可的番客为官。”

    ……

    众人一番讨论,丞相韩琦轻哼一声:“没用的,现在不也是这样,有什么区别,那西方人还不是误会了。让我说,三人成虎,让别人中转都会传错,得自己亲自去交易,亲自去说!”

    一句话让大家齐齐闭嘴。

    亲自交易,说得容易,谁去?

    韩琦与范仲淹对视一眼,二人不仅是文臣,也是曾经宋夏战争中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有很高威望的武官,人称“韩范”。

    韩琦和范仲淹齐齐上前一步,还有富弼,三人几乎是异口同声:“陛下,臣请求新政改革!”

    .

    “这宋朝果然经济繁荣,什么都发达。”李世民颇为羡慕。

    贞观年间,国库穷得很,他身为帝王,行宫除了主殿许多偏殿还是茅草屋顶,后妃和子女也都节衣缩食,皇后也跟着一起受苦。

    李世民怜惜地看向长孙皇后,

    却见长孙皇后愧疚地摸了摸李承乾的头。

    不光是帝后节俭(),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刚被立为太子的李承乾也要跟着一起做表率。

    太子东宫也比较简陋,太子奶娘几次提议要给东宫多添置点符合太子身份的贵重装饰,都被长孙皇后拒绝了。

    刚经历了玄武门之变、渭水之盟,不光国库紧张,李世民的名声也不是很好,被前太子、太上皇的旧党盯着,而且太上皇还健在,越发不敢奢靡铺张,李世民的皇位坐的如履薄冰,后宫的妻妾儿女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长孙无忌轻咳了一声,示意两夫妻当着众臣的面收敛着点。

    李世民从善如流收回视线,接着说起大宋:“这宋朝经济上当时的全世界最富裕,书籍上也不缺兵书,海船上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他们为什么还打不赢番邦小国?番邦小国再厉害,后面入主中原的也不是他们。”

    长孙无忌配合道:“没错,臣记得灭亡宋朝的是元朝,说是蒙古草原民族。”

    “呵,不过是一群菜鸡互啄,都垃圾呗。”尉迟敬德不屑道,“也就是在宋朝,若是在大唐,早就挨个灭掉。”

    别说那什么辽金西夏,就算突厥人搞突袭,他也没带怕的。

    等过个几年,迟早把突厥灭掉!

    .

    明朝同样说起宋朝,蒙元灭亡了大宋,大明把蒙元赶回草原上,朱元璋连改名字都取含义“诛杀元朝,灭其国器”,对蒙元可谓是深恶痛绝。

    “挣得钱用来交岁币,兵书写了有什么用,根本不给将士看,海船得给皇帝海上逃跑,当然得修得好点。”

    熟知宋朝历史的朱元璋冷嘲热讽道。

    朱棣相当自信:“大明日后的海船一定比大宋更厉害!”

    一定能走得更远!

    【指南针最初传往西方时,因为不知道指南针的原理,以致于船员根本不敢使用,船长把指南针做成小小的匣子,随身携带,自己私下偷偷看。】

    西方海船上,一群衣着脏兮兮的水手一边擦着船上的甲板,一边在偷偷说悄悄话。

    “我跟你们说,船长是个巫师,会把我们送给魔鬼!”一个胡子头发脏成一缕缕的水手,一边擦地一边往相熟的同伴身边凑。

    同伴昨晚又喝的一塌糊涂,现在还醉醺醺的红着鼻头,不耐烦道:“胡说八道什么。”

    脏胡子水手信誓旦旦:“真得,我亲眼看到船长偷偷做了巫术,拿着类似水晶球的东西,很多次了!”

    红鼻子水手被刺激的精神了点,也起了好奇心:“真的假的?”

    “真得,不信下次我带你去看。”脏胡子靠近了点,身上的味道熏得红鼻子连连闪躲,脏胡子又靠近,“每次船长询问了魔鬼,都会要求我们调转方向,我怀疑,船长想把我们送去作为魔鬼的贡品!”

    正说话着,海面上泛起了薄薄的一层雾气。

    海雾虽然浓度不高,但是海面上本就茫茫一片没有参照物,看哪里都是水,起雾之后

    ()    寻找方向更艰难了。

    红鼻子有些担心:“海上又起雾了,看不清方向。”

    脏胡子反而兴奋起来:“走!船长肯定要询问魔鬼,我带你去看。”

    两人故意装作趴在地上擦地板,往船长室的方向擦着擦着,就擦到了船长室的门口。

    脏胡子鬼鬼祟祟带着红鼻子趴在船长室的舷窗边:“你看!”

    红鼻子凑过去一看:还真是!

    船长拿着诡异的东西,一个巴掌大小的黄铜做的圆盘,里面垂下一根丝线,在晃荡着什么,看着都眼晕,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红鼻子水手早已被酒精烧去了理智,此时什么也没多想,嗷的一嗓子大喊出声:

    “大家快跑啊!船长是个邪恶的巫师!”

    .

    明朝,郑和的船队上,大家看得哈哈大笑。

    “原来番邦人也有很蠢的嘛!”

    “还挺胆小!”

    船员七嘴八舌吐槽着西方船员。

    郑和在一旁,手里拿着航海图细细观看,闻言笑了笑,也没阻拦。

    大明的宝船配置了罗盘针和航海图,还有专门测定方位的技术人员,会指定专人在“针房”里观察罗盘,这些人被称为“火长”。

    因为海上方位极其重要,火长技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全船人的生命安全,在选拔的时候要求非常严格,但是在航路上也非常有用。

    【虽然古希腊、古罗马的学者很早就知道了磁石能够吸引铁,但是他们并没有发展出指南针,也不知道磁石的指向性。】

    【当欧洲人掌握这一现象,以磁石制造指南针时,落后于华夏300余年;学会用人造磁石导航晚于华夏100余年。

    到后来,欧洲人最早使用的水罗盘,几乎与华夏的水罗盘一模一样,说不是华夏传过去的技术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欧洲最早使用的水罗盘,是由阿拉伯人传入的指南鱼,与宋朝的指南鱼基本上一模一样。

    所以,欧洲很快就接受了水罗盘是华夏人发明的理论,但是对旱罗盘的发源一直有争议。

    【12世纪末13世纪初,指南针从海路传入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欧洲人把指南针加以改造,用钉子把磁针支在重心处,使支点的摩擦力减少,磁针可以自由转动,也不会掉落,更适合航海。】

    【明朝时期,这种指南针又传回华夏。】

    朱元璋脸色有些难看。

    他看不上的宋朝,科技文化都是流传海外,被海外学习模仿,怎么到了大明,反过来是模仿海外了?

    大明难道没有自己厉害的科技值得海外学习吗?

    【西方学者曾经有个观点,认为华夏只是发明了水罗盘,旱罗盘是西方发明的。】

    【但是,我们出土了有力的证据,驳斥了这个说法。】

    【1985年5月,考古学家从发现了南宋知军朱济南的墓,墓中出土了一批素烧瓷俑。其中两尊

    俑抱着带有指针的大罗盘,就是华夏古老的旱罗盘,大罗盘俑底座写有“张仙人”三字,根据史料推测,“张仙人”应该是一位风水师。】()

    ?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南宋时期,正在邀请风水师勘探墓地的朱济南似哭又似笑。

    好消息,他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坏消息,死后他的墓被挖了。

    此风水师正是天幕中提到的张仙人,他抚须一笑:“哈哈,多谢朱大人,老夫跟着一起在后世出名了。”

    【13世纪前半叶以前,欧洲人主要是使用宋朝传播过去的指南针,各种仿制和加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13世纪以后,法国实验物理学家皮埃尔研究后,将华夏的旱罗盘改进,装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为了便携仪器,被欧洲的水手普遍使用。】

    欧洲人用钉子做支点的旱罗盘依然有缺陷,海船在风浪中大幅度摆动时,指针会过分倾斜靠在盘体上转不动。

    16世纪,欧洲人的航海罗盘开始出现了被称为“万向支架”的装置。

    “万向支架”是用两个直径略有差异的铜圈,小圈内切于大圈,用枢轴连接后安放在固定的支架上,然后把旱罗盘安放在内圈之中,看起来就像是行星与它的轨道。

    .

    “这个样子看起来像是浑天仪。”东汉时期,张衡想起自己制作的浑天仪说道。

    “这样好,无论船只怎么晃动,罗盘总会保持水平状态。”

    “这不就是被中香炉吗?”妻子怎么看怎么眼熟,突然想起了:“我们被子里用的香炉就是这样,怎么动香炉始终朝上。”

    孩子也受到启发:“还有那滚灯!滚灯也是不管怎么滚,蜡烛始终朝上!”

    张衡一愣:对啊,大汉原来已经有这“万向支架”了,也有磁石,完全可以自己做一个适合海上使用的罗盘嘛。

    他想到立刻动手,妻子孩子觉得这次的磁石简单,也跟着一起去帮忙,玩得不亦乐乎。

    .

    唐朝时期,武?正好收到下面上贡的一个小玩意,说是什么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不论怎么滚动里面的香料都不会撒出来。

    武?拿着小巧精美的球形银香囊,在手上几番颠簸把玩,果然香料完全不会掉落,正感兴趣,让制作香炉的工匠来接受赏赐。

    工匠理了理自己的衣裳,刚刚走到大殿,就听到天幕上讲这“万向支架”,这一抬头一看,瞬间愣住了,下意识脱口而出:“就这?”

    武?也没为工匠的失礼生气,听出了这位工匠的不屑,好奇道:“你也会?”

    “回陛下,我这银香囊,就是用的常平架。”工匠解释道,“哦,就是天幕上说得万向支架。”

    武?起了兴趣。

    银香囊是可以打开添加香料的,她询问工匠后,打开香炉,能清晰地看到里面的结构。

    它金属的外壳雕刻精美,有许多镂空的透气

    ()    孔,内外两个金属环组成,两环用转轴连接起来,外环用过另一转轴联系着。

    三个转轴在三维空间中相互垂直,只要转轴灵活,香炉随意滚动着,炉缸可以做任何方向的旋转。由于受重力作用始终下垂,不管香炉如何滚动,里面的炉缸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不会洒落出来。

    武?顿时高兴起来:“想不到我朝已经有能做这万向支架的能工巧匠,很好,日后你试试结合指南针一起做海上罗盘。成功者朕有重赏。”

    恰好,天幕也放出了武?手中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工匠控制不住地露出喜色:他这是要凭借这银香囊青史留名了吗?

    果然,天幕开始介绍。

    【这是大唐文物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在唐朝古墓中发现多枚,从史料中得知,杨贵妃也有同款。】

    【银香囊里面这些圆环和转轴,就是常平架装置,也就是欧洲人使用的“万向支架”

    ??是的,它同样起源于华夏,从汉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汉朝往后历代都有制造,是现代陀螺仪的始祖,在古代叫做“常平架”,也叫做“平衡环”。】

    嬴政嘴唇紧绷,有些不开心。

    怎么什么都是从汉朝开始?

    汉承秦制,不应该从秦朝开始吗?

    大秦有墨家,还有那么多优秀的匠人,他就不信除了兵马俑什么都没留下。

    扶苏看出父亲的心思,低声道:“父皇,天幕曾说过,项羽火烧咸阳,火烧骊山墓……”

    也就是说,哪怕宫中珍藏了大秦最好的工艺品,也全部毁在大火里。

    嬴政被提起这件事,冷冷地看一眼扶苏:“是啊,朕都差点忘了,你被一道假圣旨勒令自杀然后就真自杀了。你一死了之,大秦后患无穷。”

    扶苏:“……”差点忘了,也有他的事。

    被骂的更羞愧了。

    “陛下,这平衡环不难,墨家可以做。”关键时刻,还是墨家巨子解救了扶苏。

    嬴政的脸色顿时好看了许多:“善。”

    还好,有天幕,这一世想必可以改变许多。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写《美人赋》,赋中描绘了一个迷人的场景:“金?薰笪,黼帐低垂”,意思是“金属环内含有燃烧着的香”。】

    【说明西汉时期已经有了这种平衡环装置,根据史料猜测,应该是工匠房风发明的,虽然他的记载不多。】

    刘彻喜笑颜开:“房风是吧?现在立刻去找!”

    总算有个能工巧匠是大汉的了,就算是他父亲祖父朝代的,只要后人还在,也可以找来使用。

    刘彻看司马相如也很满意:“长卿不错,多写点,你看你的赋还是很被后人喜爱的。”

    司马相如有些哭笑不得。

    他这算是被天幕夸奖了吗?

    虽然提到了,但好像是通过他的赋夸奖工匠。

    汲黯幽幽道:“知足吧,天幕提过我吗?我有说什么吗?”

    司马相如视线一扫,看到众多文臣武将酸溜溜的眼神,顿时心满意足。

    是啊,想这么多干什么,能被天幕提到的能有几个,他被天幕已经提了好几次,虽然又是研究他赋中的动物又是研究赋中的器物,但起码说明是在认真研读,他的赋有传到后世。

    这么一想,瞬间动力满满,他还可以写!

    【东汉末年,工匠丁缓改造了这种平衡环,不仅复原了西汉的被中香炉,还将平衡环运用于走马灯上。丁缓还创作出七轮扇,据记载,“连七轮,大皆径尺,一人运之,满堂寒战,”

    利用轮系效应实现了风扇的增速。】

    汉成帝时期,丁缓正在叮叮当当的做被中香炉。

    走马灯只有特殊的时节才需要,他生意最好的还得是被中香炉,大夏天的,做得热汗朝天。自己热也就罢了,他一家都是匠户,妻子儿子也都做着工匠的活,累得衣服贴在后背上,头发贴在额头上,湿漉漉的一看就难受。

    丁缓心疼妻儿,索性抽出时间,做了一具七轮扇来扇风降温。

    这一下,一人扇风,满屋子凉快起来,全家人都受益。

    儿子正夸他:“爹爹真是厉害。”

    妻子也含笑看着丁缓:“你父亲就擅长这事,不然怎么那么多贵人请你爹做东西呢。”

    丁缓不善言语,挠了挠头笑了笑,正要埋头继续干活,就听到天幕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丁缓一愣,有些不可置信地抬起头。

    妻子比他先反应过来:“是在说你!还有你的七轮扇!”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