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娘有些气闷,还是阿善笑呵呵的劝:“有戒心不是很好么。咱们再找别家问吧。”拽着三娘继续往远处的一家走。

    他们到时,正赶上一个满脸胡茬的文士一瘸一拐的抱着一捆竹简,撩开长袍做的简易门帘出来。

    阿善先于三娘见礼:“小奴见过先生。”

    这文士掀起单眼皮看了两人一眼,也不搭话,只将那捆写着《诗经?三》的竹简打开,圈在雪屋五步远的旧火堆上,从腰间的素面革?囊(pánnáng)④取出火燧⑤,试图用包着竹简的素布引燃。

    三娘心疼他烧书,可也知道此非常时。还是阿善见文士举动生疏,主动过去帮忙生火。

    好容易火烧起来了,文士撑着膝盖艰难站起来,一瘸一拐的回雪屋子里又取出两卷竹简和一个铜壶。

    门帘开合间,蹲在上风处给这小火堆防风的三娘和阿善,听见了漆黑的雪屋子里,婴孩低低的哭声和女人轻轻的哼唱。

    两人再次对视一眼,阿善起身接过那铜壶,找了处干净的雪装进去;三娘接过包装完好的竹简,帮文士填了一卷到火堆里。

    看那写着《诗经?四》的素布包迅速燃尽,里面的竹简却油光锃亮不肯轻易救火,三娘的两眼迅速通红。

    “某没钱,也没粮。火尽你们就走吧。”看着阿善把铜壶挂在火堆上,文士终于开口。

    映着火光,三娘抹一把眼:“先生怎地落入此间境地?”

    阿善见文士半晌不答,知道人人都有难为之处,他们不该问,便道:“先生莫怪奴等多嘴。奴只是看先生用雪造屋稀奇,想效仿活命。”

    文士看了两个半大孩子许久,才对着三娘道:“你进去看看吧。”

    三娘轻手轻脚的在满是积雪覆盖的雪屋外走了一圈儿,然后才进去,只几息就出来了。

    见她面色发愁,阿善起身问:“如何?”

    三娘拉着他往僻静处走了几步,将所见讲了出来。

    萦芯简单教给三娘他们的,是后世北国暴雪时玩乐建的冰雕或者半圆形的雪屋,现在城外地面积雪虽然多,却因气温不够低触之即化,没夯实的地面与雪中间都是泥汤,眼下根本没法实施。

    然而,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伟大的。

    现在城外的“雪屋子”是用几件冻硬了的湿夏袍,或者移民们带来的布匹,依着树干搭成的简易帐篷。

    帐篷外厚雪堆积后,虽然能御雪、能抗风,却因布料不防水,不能烧火取暖。帐篷里面空间也非常小,只容得下那妇人抱着孩子坐在一堆竹简上。

    不过听完的阿善又是一脸茫然,三娘回到火堆前对着文士皱眉道:“这也不是长法啊。”屋里又黑又潮,根本没法久待。

    铜壶里的雪化成了水,文士烤着火堆淡淡道,“活过一时是一时吧。”

    反正文士没赶他们走,三娘便带着阿善去雪厚人少的空地去实验夫人说的“雪屋子”。

    只有简单概念、没工具的两个半大孩子很快就被冷雪教做人,铜壶里的水刚烧出白气就跑回来烤火了。

    文士冷眼看俩傻孩子折腾,回帐篷取了个皮水囊,倒出凉水后把热水灌进去,给妇人取暖。

    为了蹭火堆,阿善特别有眼力见的再给文士装了一壶干净雪,可两卷诗经已经快要烧没了。

    三娘不得不把《诗经?五》也续进去:“这竹简都很值钱,怎地不卖了换柴?”

    文士奇怪的看着她:“你见到有出城卖柴的?”

    三娘哑然。

    在广固没有人脉的移民们是不许进城的,就是有钱,也早几日就因城外远高于城内的物价耗空了。何况书的价值可大可小,卖柴的又不识字,根本不敢拿几天的劳力去换不知道能兑成几斤粮的书。

    天越发黑了,留给两个半大孩子可以腾挪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

    在文士这里蹭了火又蹭了盏热水下肚,三娘和阿善再次离开短暂的温暖,朝着未知的将来走去。

    有书可以烧,有足够衣物可以搭帐篷的文士,是移民里的富户。

    更多的移民在直道上来回走着,以运动抵御寒冷。

    得亏这三两日的能在南门外混到一碗稀的,不然移民们哪来这体力呢?

    三娘环视一圈儿,喘着白气问阿善:“快到顾氏农庄了吧。”虽然之前为了作灾民安置计划往来多次,可都是坐在牛车里,三娘不是很认识路。

    阿善踮脚看看,“应该快到了。”

    一个抱着孩子走过的女娘听见他们对话,打着柳的湿发下,一双麻木的两眼翻出一丝冷:“别去了。有名有姓的农庄都有庄汉巡逻,硬闯的打了一顿扔出来都算轻的。”

    与三娘对视一眼,阿善一咬牙,三两步抢了三娘一个身位,扬声道:“那庄汉还能比咱们人多?又是打仗又是迁民,如今这样大雪……天不叫咱们活了,难道咱们自己不能求活么!”

    =====有话说写不下就放正文里的注释,基本来自度娘,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①以戒为师:迦牟尼佛将入涅?时的遗训。后来“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迦叶尊者召集五百位证果阿罗汉(高阶僧人,各个有上天入地大神通)将佛陀45年所说所做整理出来,分为两大类:僧团戒律仪轨包括戒律和仪制,最终成《八十诵律》,就是律藏和日常言教开示(最终成《阿含经》类似《论语》总“子曰”开头,佛陀开示总用“如是我闻”开头,就是经藏)。律藏+经藏就是《大藏经》的雏形。不过因为当时都是口口相传,随着佛教发展,不可避免的“部派化”,最后形成各种“论”。后来,律藏+经藏+论藏就成了咱们常常听到的“三藏”。

    ②贫道:佛教传入中土的一开始依附于道教,因此佛教徒借用道教术语以“贫道”“道人”自称。佛教在南北朝时期逐渐壮大独立,在唐代产生了专用自称“贫僧”。到了元代,“贫僧”最终取代“贫道”,最终成为佛教徒专用自称。例如:《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五》(488年僧伽跋陀罗与沙门僧猗(或僧?)共译于广州竹林寺):比丘唤来示金银,语卖衣钵人言:“贫道须此衣钵。”

    ③不捉金钱戒:僧人不得储备、使用金钱,不得接受金钱供养,寺院不设功德箱,禁止放钱,彻底杜绝僧人摸钱隐患,安心办道。

    ④?囊(pánnáng):古人用以盛手巾、小刀、火石、官印等等随身细物,直接挂在腰带上大概到膝盖左右长度的小腰包。男?革,女?丝。也是女性佩戴的香包的雏形。平民官员都能用。只是因为佩戴者身份不同,材料和纹饰有礼制要求,比如官吏用来盛印绶的革制?囊,可能是帝王赐下,例如:汉?班固《与窦宪笺》:“固于张掖受赐虎头绣?囊一双。”,所以也算是表明佩戴者身份高低的配饰之一。

    ⑤火燧: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的取火器,多是铁片和火石组成,就是最原始的打火机。不过我们汉人在南北朝发明了火折子后用的少了。之后一直流传于游牧民族,清朝盛行过一段时间。

    套个盾,以上关于宗教等释义请不要关联现实,Thanks??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