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5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朱翊钧特意把他引荐给徐阶,准备的礼物也由张简修代替他父亲送给徐阶。

    紧接着,朱翊钧又提到徐小姐,她在宫中很好,每日陪伴太妃,日子过得倒也闲适。

    说这话的时候,他一直看着徐阶的面色,好奇这是非是他关心的。

    徐阶点点头,一脸欣慰:“好好,那便太好了!她一人留在京师,能过得舒心,老臣与她的父母也能安心。”

    说到这里,徐阶又躬身向朱翊钧一揖:“谢陛下照拂。”

    朱翊钧与他闲聊,徐阶仍是老样子,谦和、圆滑、进退有度。

    朱翊钧敏锐的察觉到,他在迎合自己,尽管已经七十好几,他依旧没有放弃重回权力中心的希望。

    朱翊钧聊得意兴阑珊,最后说道:“徐阁老,你说说,建国支出大明一年的税收是多少。”

    徐

    阶在朝为官多年,这些数据早已烂熟于心:“永乐鼎盛时期,最高可达二千二百万两白银。若遭遇天灾,最少也不低于一千五百万两。”

    “英宗游历土木堡之后呢?”

    “土木堡之变”乃是大明之耻,历代皇帝和大臣都对此讳莫如深。

    朱翊钧不一样,他一点不忌讳,时常把英宗的光荣事迹挂在嘴边,说这叫知耻而后勇。

    徐阶低头:“正统之后税收减半,到嘉靖初年,维持在六百到八百万两。”

    朱翊钧又问:“嘉靖后期是多少?”

    这里,徐阶没有像之前,用一个区间来表示,而是给出了明确的年份:“自嘉靖二十九年,到嘉靖四十一年,均不足四百万两,最少时,不足二百万两。”

    “四十一年之后呢?”

    “之后大约在四百至六百万两左右。”

    这个时间分界点正是徐阶代替严嵩,成为内阁首辅。

    再往后,朱翊钧也不问了,因为徐阶也回老家了。

    其实李春芳做首辅那几年,国家税收渐渐开始有了起色,但那要归功于为改革做铺垫的高拱和张居正。

    朱翊钧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那……徐阁老知道去年的税赋是多少吗?”

    徐阶又立刻躬身:“老臣归乡多年,对于朝中机要,并不知情。”

    “哈哈~”朱翊钧爽朗一笑,“徐阁老不是外人,我告诉你也无妨。”

    说着,朱翊钧便竖起一根手指。

    徐阶看到这一数字,眼里的吃惊没能藏住,被朱翊钧捕捉到。

    他归乡也不过十年光景,大明的税收翻了一倍。按这个财政收入来算,减去各部开支,只要皇帝不败家,国库还能有不少结余。

    听到这里,徐阁老悬着的心,死了一半。

    接下来,朱翊钧要说的话,让他剩下那一半的心,也跟着死了。

    朱翊钧站起来,慢条斯理的踱步到徐阶跟前,俯下身,轻声道:“徐阁老,你现在还觉得大明应该恢复旧制吗?”

    “……”

    朱翊钧走了,徐阶彻底明白,他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内阁再不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他留下的李春芳、赵贞吉、殷士儋都不是最优解,也都没能帮助他重返内阁。

    只有张居正,才是能真正改变大明王朝命运的人。

    “对了,”走到门口,朱翊钧又转过身来,“你们常说,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什么田啊土啊,能度日就行,再多也没有用,说不得哪日,皇上就收回去了,得不偿失。”

    这是在提醒他,约束好自己的家人,不管什么理由,不得再兼并土地。

    徐阶跪下来磕头,恭送圣驾。

    出了徐府,朱翊钧心情不错,在华亭县城逛了一圈。

    张简修跟在他身后,欲言又止。

    朱翊钧看也不看他:“有话就说。”

    张简修这才说道:“你给他看了什么,我说,徐阁老。”

    朱翊钧脚步一顿,转身进了旁边的酒楼,小二迎他到楼上,寻了处临窗的位置坐下。外面是一处颇有江南韵致的小河,河上有乌篷船,两岸有女子浣纱。

    朱翊钧这才摸出那东西递过去,张简修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枚赤金累丝流云百福长命锁,他仿佛记得,很久之前见朱翊钧佩戴过。

    朱翊钧拿回自己的金锁,细心的包起来,收好。

    没想到,吃顿饭的工夫,又巧遇了故人。

    尽管经年未见,那人蓄了长长的胡须,但那张脸依旧是男子当中天花板级别的美貌。

    那人正与身旁的人闲聊,一转头对上朱翊钧的目光,礼貌的点了点头,又转过头去。

    正当他们要走进旁边雅间,那人忽又转过头来仔细打量朱翊钧,皱起眉头,唐突的问:“这位公子,我们可是在哪里见过?”!

    </div>

    <script>_ad_hf();</script>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