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 贫农刘二不曾偷(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这两个是兄弟俩,父亲死了,他们回去奔丧,金革无辟,不能守丧,丧事办完,悲痛交加之下,就喝了点酒,一人不到五两酒,这中午饮完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这伙儿清流鸿儒。”

    朱翊钧面色复杂的说道:“五两算饮酒吗?朕还不知道锐卒的量?敞开了喝,能把朕的国窖搬空了,还要欠他们每人一斤。”

    “不对啊,他们回家办丧事,这不是假期吗?”

    “他们失期了。”赵梦祐叹了口气说道:“一共给了三天假,他们回营那天是第四天。”

    流程上,的确不是诬告。

    “陛下,事出有因,不宜责罚。”海瑞听到这儿,表达了自己一些意见,插手军务之事,本不该是他的权责范围之内,但作为廷臣,作为三法司都察院的总宪,海瑞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可,军令不可违,不可饮酒,就是不可饮酒。”奉国公戚继光立刻反对海瑞所言的私宥,这是破坏好不容易建立的军纪,军队是一个暴力最直观的体现,军令就是这个暴力怪兽的唯一缰绳,绝不可脱缰。

    “按大明军例,杖二十。”朱翊钧吐了口浊气,做出了处罚,这是完全按照军例来执行的,没有任何的优待,朱翊钧采纳了戚继光的意见。

    朱翊钧深吸了口气说道:“国朝以孝治天下,日后无战事之时,若有父母丧事,京营边军给假三月治丧。”

    该处置就处置,但是三天的丧假,实在是太短了,给三个月就合适了。

    国朝以孝治天下,但是这孝,也是肉食者专享的特权,京营锐卒已经是穷民苦力之上的阶级了,依然只有三天假期,实在是太少了。

    “陛下圣明。”戚继光俯首说道,他看着张居正、王崇古等人疑惑的眼神,也有些无奈。

    治军必严,是戚继光治军的原则,只有掌控这个暴力机器的戚继光才知道,这股力量到底有可怕。

    虽然这两个军兵挨了二十杖,维持了军令的严肃,但这两个军兵也是京营的英雄,日后的丧假都是三个月了。

    之前之所以只有三天的丧假,是因为之前大明京营一直在打仗,从万历元年新组建的京营就拉去了一片石,为李成梁克平古勒寨压阵,一直到万历十年六月,才从绥远班师回朝。

    战时的条例和平日不一样,也是需要一点点的去调整。

    “不行,朕越想越气,越气越想,不生点法子折磨他们一下,朕这个年也不用过了!”朱翊钧一拍桌子,对这些个清流鸿儒们,那是越想越气,他思索了一番说道:“缇帅,把名单给朕。”

    朱翊钧拿着名单也不做什么,就是让他们死罢了,他倒是要看看,这五十个清流名儒,到底有几个是干干净净的!

    是贱儒先动的手,救命恩人,不思报恩,还死咬着不放,朱翊钧要把这些贱儒扒的一干二净,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

    很快赵梦祐就把名单呈送到了御前,北镇抚司衙门就在午门外,调阅案卷,速度很快。

    冯保拿到了名单,没有直接交给陛下,而是从袖子里拿出了厚重的备忘录,按着名单点检了一番,才呈送了陛下。

    这个备忘录上,有王谦王大公子收集的清流名儒们的风流韵事,就是黑料,简要记录着名字,稍微检索一下就找到了这些人的名字。

    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五十个人,没有一个是干净的!

    “送三经厂刊印,朕要在晚膳之前,看到新一期的《清流名儒风流韵事》。”朱翊钧也没藏着掖着,直接在文华殿上,交待了这件事的处置结果,这一期的《风流韵事》直接五十人的厚度。

    不是朱翊钧为难三经厂,三经厂早就把这些个黑料雕版了,陛下需要哪一个,直接抽出来就可以印了。

    根本没有等到晚膳前,这头廷议还没结束,三经厂的宦官们,就把这新一期的《风流韵事》的样书给印了出来,图文并茂,当真是茶余饭后最好的谈资。

    “很好,就照这个印!”朱翊钧最终确定了成书,报复决不隔夜,这帮贱儒让朱翊钧不开心,朱翊钧就让他们一辈子没安生日子过。

    中书舍人没有动笔,全当没看见,这事儿还需要张宏摁着他们的手,这中书舍人也别当了。

    这俩中书舍人也是一脸的幸灾乐祸,他们身份特殊,养外室、泡青楼都和他们天然绝缘,他们不能做,毕竟一些秘密,需要永远烂在肚子里,带进棺材里,酒后乱性,喝点马尿,说了不该说的话,明天就得被沉到金水河去。

    看别人因为这件事倒霉,俩中书舍人,自然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巴不得他们更加倒霉!

    至于廷臣们,情绪非常稳定,毕竟他们不养外室,也没有这种风流韵事,反贼王崇古也就王谦一个儿子,王谦哥哥死在了塞外,王谦的母亲忧思成疾病逝之后,王崇古再没有继室,没有给王谦找个后妈,更没有给王谦弄个弟弟出来争家产。

    洁身自好、个人私德这方面,王崇古这个反贼是遥遥领先贱儒的。

    “凌部堂上奏,请斩238人,为镇平县官吏班头等众。”张居正拿出了今年最后一

    本奏疏,凌云翼要杀人,一次就斩首238人。

    凌云翼这一次请斩,比吏部都察院一年罢黜的官员还要多。

    “不是,朕这头南衙奸商哄抬粮价案还没开始抓人,这凌部堂就要杀238人吗?”朱翊钧拿起了凌云翼的奏疏,仔细看了一遍后说道:“刑部什么意见?”

    王崇古俯首说道:“杀。”

    “大理寺呢?”

    陆光祖俯首说道:“杀。”

    “都察院呢?”

    海瑞、李幼滋俯首说道:“杀。”

    能让所有人达成一致要杀人的事儿,自然是因为这触碰到了官场最大的规则,造反。

    不是造皇帝的反,而是造朝廷的反,具体而言,就是不让朝廷的手伸向地方衙门,而以县簿李杜才为首的这一批238人,就是干了这种事儿。

    事情说复杂,是非常的复杂,说简单又很简单,就俩字:杀官。

    镇平县位于河南道南阳府,是一个人口不过三十万余左右的县城,作为大明条条的代表,镇平县上一任的知县事赴任,是在万历十一年八月份,是万历八年的进士,第三甲192名的连标,连标在万历八年充当密州市舶司的监当官,累计了经验后,通过了官考遴选,前往了镇平县。

    凌云翼很看好连标,凌部堂在山东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进士,踏实能干,思路灵活多变,和海带大王姚光启关系非常好,而且做事不骄不躁,喜欢谋而后定。

    连标,死了。

    前往镇平县赴任后,刚到地方第三天就死了。

    这一下,河南地面终于知道凌云翼为何有好杀人的恶名了,直接把镇平县当地块块,连根拔起。

    大明朝的知县都是流官,长则六年九年,短则三年五年,就会流转,这是大明的条条,这么短的时间,有的时候脸都没混熟就调任了,所以其实地方衙门的权力都被县衙久任的县丞、主簿、班头、六房书吏所牢牢保持。

    而条条和块块的矛盾和围绕着权力的斗争,也是对地方官最大的考验。

    地方官履任,往往要依仗这些地头蛇办事,这帮地头蛇办事能力不咋样,但坏事能力的确是一等一的厉害。

    连标在山东密州市舶司干了四年的时间,累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也不是那种油盐不进的人,做人做事很有分寸,当事不可为的时候,连标会等机会。

    但这次连标遇到了事儿,他做出了选择,而后命丧镇平县。

    这也是大明三法司如此言简意赅,只有一个杀字的原因,太胆大包天了,连标不是那种迂腐之辈,更不是海瑞这样的道德卫道士,做事十分的圆滑,就这样一个人,赴任地方还不明不白的死了,不用最狠厉的手段处置,大明官员也不必任免了。

    “一共三万四千两银子的贪腐案!杀朕一个前途似锦的进士!”朱翊钧看完了奏疏也是怒火中烧。

    都是银子惹的祸,三万四千两,就这点银子,就是栽到了海瑞手里也不会被斩首,甚至不会流放,顶多罢免革罢,结果连标死了。

    镇平县知县在万历十年末升转后,就一直空缺,本来代管的是县丞刘汝康,县丞是正八品,是有官身的,虽然功名只是个举人,但还能升转,刘汝康不肯和这帮虫豸们同流合污,在万历十一年年初被杀。

    这是后来调查出来的结果,奏闻朝廷的死因是失足落水。

    连标不是第一个死在镇平县的官员。

    刘汝康溺毙,这县衙就成了主簿李杜才的一言堂。

    李杜才贪吗?做坏事吗?刘汝康和连标两个官员,这个李杜才是不是罪魁祸首?幕后指使?

    这个李杜才也在斩首的名单之上,他的确是幕后指使,他拿的银子最多。

    最大的贪腐就是征劳役。

    大明的夏粮秋税每年都要押解入南阳府,而后起运京堂,这个时候就需要解户押解粮食,解户是劳役,镇平县一共六千六百石的秋税要如期押解府堂,一共征调了七十二名解户押运。

    这个时候,镇平县上下,开始围绕着这6600石的粮食进行谋财。

    首先解户们要给输送贿赂给六房里的吏房和户房,不然解户们就要承担更多的押解任务;不输送贿赂也可以,多押解点粮食而已,庄稼汉有的是力气;

    这刘家屯就有了刘二,没钱输送贿赂,就押解了270石的粮食,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儿,但刘二还是如期押解完成。

    但是以李杜才为首的这帮虫豸,怎么可能只拿一点点输贿的钱?这6600石到南阳府就只有4200石,剩下的2400石凭空消失了。

    这个时候,贫穷的刘二,就成了这个亏空的替罪羔羊,谁让他不输贿给吏房和户房呢?

    刘二一个穷民苦力,2400石是38万斤,他就是天生神力,押解的时候,能偷这么多粮食?但是李杜才为首的这些酷吏们,把罪名扣在了刘二的头上,说刘二伙同山匪劫走了这批粮食,让刘二把粮食补齐。

    刘二哪里能补的起这么大的亏空?他一不做二不休,就打算去府里告状,南阳府不管,他就到开封府找凌大总督!

    李杜才一点都不怕南阳府,因为他每年都给了银子,但李杜才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