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6形有余与不足的典型症状及高效补泻疗法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全本免费阅读.cc黄帝说形有余和形不足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岐伯说:“形有余”与“形不足”,是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观念的体现,用以描述人体生理状态的两种极端或偏颇情况。
形有余: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
当我们说“形有余”时,可以理解为人体内的物质(如气血、水液等)过于充盈,甚至达到了过剩的状态。这种过剩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失衡。腹部作为人体脏腑的集中区域,当气血瘀滞或水液积聚时,自然会出现胀满之感。同时,由于水液代谢受阻,大小便的排泄也可能受到影响,表现为小便不利(如尿频、尿急、尿少或尿闭)和大便秘结或溏泻不爽等症状。
形不足:四肢不能运动
而“形不足”则是指人体内的物质或能量不足,无法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在中医看来,这往往与气血亏虚、脏腑功能低下有关。四肢作为人体的远端部位,其运动依赖于气血的滋养和脏腑的协调。当气血亏虚时,四肢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就会出现运动无力、甚至不能运动的情况。此外,脏腑功能低下也会影响到气血的生成和分布,进一步加剧四肢的运动障碍。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邪气与正气、气血、脏腑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又微妙。仿佛是在描述一种身体与外来不良因素(即“邪气”)之间的微妙较量,尚未达到正面冲突的阶段。
“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在中医看来,邪气是指一切能够导致人体疾病的外来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或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内生之邪。而气血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在经络中运行不息,滋养着全身。当邪气尚未与气血正面交锋,即意味着疾病尚未深入脏腑,尚处于较为表浅的阶段。
“在五脏仍处于安定的时候,有邪气侵袭则邪气只是滞留在肌肉”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邪气侵袭人体的过程及其影响。五脏作为人体藏精气的核心器官,它们的安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当五脏安定,正气充沛时,即使邪气侵袭,也往往只能停留在较为表浅的层次,如肌肉之间。此时,邪气虽然存在,但尚未对脏腑造成直接损害,因此病情相对较轻。
“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这里的“微风”并非指自然界中的微风,而是中医对一种轻微病邪侵袭人体后所表现出的特定症状的描述。肌肉蠕动感,可能是由于邪气在肌肉间游走,影响了局部的气血运行和经络通畅,从而引起的轻微不适感。这种不适感虽然轻微,但也足以提醒我们身体已经受到了外邪的侵扰,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理和防御。
综上所述,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时,若有邪气侵袭,多表现为邪气滞留肌肉,引起肌肉蠕动等轻微症状,中医称之为“微风”。此时,我们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以防邪气进一步深入体内。
黄帝问怎样运用补泻之法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对于“形有余”的情况,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在中医理论中,足阳明胃经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脉,它贯穿于人体上下,与脾胃功能紧密相关。当人体出现“形有余”的状态时,往往意味着体内有邪气积聚或气血过盛,此时通过泻足阳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