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塔过海的僧人(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唐朝儒释道三教并行。</p>唐初时,太宗虽然信奉道教,但对佛教亦不反对,甚至还派玄奘西行取经。</p>
就这样,我们的唐僧,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二十七岁那年,独自踏上西行求经之路。</p>
二十七岁是个神奇的年龄,有那么多伟大人物的人生在这一年发生巨变。</p>
孤身西去,荒漠万里。这是一个虔诚的信徒的朝圣之路,也是一个唐朝青年的探险之路。但不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勇气,也不是每一扇大门都会为信徒而开。除了热爱外,还需要金石般坚忍之心。</p>
玄奘取经天竺,在那里学习多年。此日,他进入了著名的维摩诘方丈室。</p>
维摩诘,佛教中著名的居士,家富亿金,而苦于修行,终为菩萨。他曾与文殊菩萨有过一次著名的对话。当时,他托病在家,佛祖派文殊去探视。</p>
文殊:“此室为何没有一个侍者?”</p>
维摩诘:“一如佛土皆空。”</p>
文殊:“何以为空?”</p>
维摩诘:“人以为空,即空。”</p>
文殊:“既为空,何用再空?”</p>
维摩诘:“以无分别空,故空。”</p>
文殊:“空会有什么分别吗?”</p>
维摩诘:“分别亦即空。”</p>
文殊:“既然皆为空,你之疾应向何处求治?”</p>
维摩诘:“向佛陀之外的诸见解求。”</p>
文殊:“佛陀之外的诸见解又当何求?”</p>
维摩诘:“当求于诸佛之解脱中。”</p>
文殊:“诸佛之解脱又当求于何?”</p>
维摩诘:“当向众生修心中求!”</p>
传说中,维摩诘的修行之室为一石屋,只有一丈平方,但在他讲法时,却能容纳万人,以至无量。玄奘在进入该室前,已决定随后东归大唐,于是欲于其室壁上书写下年月日,以作纪念。他提笔上前,望见墙壁就在不远处,但“约行数千百步,终不及墙”。</p>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长安。</p>
按《独异志》记载,玄奘西去取经的年岁,唐朝名寺灵严寺的松枝年年指向西边,及至大师返回,松枝才变换方向,皆指东边。虽然在维摩诘方丈室触壁不及,但他也已是震烁东土的大师了。一个把人生中最光彩的年华赋予孤途和信仰的人,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敬畏的。</p>
取经回来的玄奘,讲经译经,佛教更为红火。后来,经武则天推动,到了中唐,再加上禅宗的崛起,佛教进入全盛期。但物极必反,晚唐武宗时,突然来了一轮灭佛运动,下面这则秘密故事从侧面说到这一事件:</p>
扬州栖灵塔,中国之尤峻峙者。唐武宗末,拆寺之前一年,有淮南词客刘隐之薄游明州,梦中如泛海,见塔东渡海,时见门僧怀信居塔三层,凭阑与隐之言,曰:“暂送塔过东海,旬日而还。”数日,隐之归扬州,即访怀信。信曰:“记海上相见时否?”隐之了然省记。数夕后,天火焚塔俱尽,白雨如泻。旁有草堂,一无所损。(《独异志》)</p>
公元840年,唐文宗终于幸福地死去。因为对这位被宦官控制的皇帝来说,死是一种解脱。文宗死前,太子本为李成美(文宗的哥哥敬宗皇帝之子)。但专权多年的宦官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为树权威,废黜了成美,而迎接文宗的弟弟颍王李炎为皇太弟。文宗死后,李炎为新帝,改年号会昌,是为武宗。</p>
武宗李炎于人生中最关键的二十七岁即位,是继宪宗后又一个强势皇帝。此人有主见,富于谋略,风格雄俊,脱颖于晚唐诸帝中。他跟中晚唐的大多数皇帝一样,也喜欢游乐于夜宴,但他在“度”上能把握好。换句话说,游乐时他是一个洒脱的玩家,办公时他又是一个严肃的皇帝。</p>
即位后,武宗以李德裕为宰相,从此开始了君臣相得益彰的时代。</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