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52章(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刘青青翻出账本,一笔一笔算给大家听:“村学现在合计收学子66人,46个男娃,20个女娃”从记录的情况来看,男娃6、7、8岁的都有,女孩全是8岁的,而且跟着家里的弟兄一起报的名,换句话说,只出100文的学费。出500文学费的,无一例外,全是男孩,有这个结果,刘青青一点也不意外。
她就是利用人性偏爱占便宜的计策,让家长觉得,一个人学费500,两个人平均300,更划算,从而添个搭头,送女孩来读书。
当下重男轻女,家族观念严重,像刘有山这种不计较没有儿子的,不说独一无二,确实是少见。
他深刻知晓农村没有男丁的下场,所以郭守云才被他捡回来入赘。
现在看着郭守云挺好,温和有礼,但是,当时郭守云才来刘家时,连话都不会说,一眼不合就咬人。他们不计较这些,只要是个男的就成。
刘青青这样说有些刻薄,但事实如此,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的,特别在农村这种对体力依赖较大的地方,男性有天然的优势,女性地位还要更低。
她要做的,就是让村民确实感受到,送孩子来念书,是一件有收益的事情。更准确点,让来念书的女孩,有收入,尽快赚回100文钱。
刘青青表示,压力山大。
原本,她只用改善一家子的生活,现在呢,村学里的20个女孩的温饱,都落在了她的肩头上。
她希望村子里的所有孩子都能念书,不用成为秀才书法家什么的,只要不当睁眼瞎,在按手印的时候,看得懂契书的字,不要被卖了还帮着数钱。
刘青青理清思路:“村学账上学费一共收到20两,村长拨来19两,合计39两。
三个夫子工钱是一两一月,发了这个月的工钱,还剩36两,每个学子配了一个小黑板,女孩这边置办针线布料,男孩那边的弓箭,还有锄头镰刀等工具,合计花费7两,也就是,现在账上还有26两。
我们村子里别的没用,木薯粉很多,买些来做早食,每人2两算,一天14公斤,加上最简单的油盐糖,100文就能办下来,一个月花费不到4两!
刘青青看着苏氏脸上的不忍,劝道:“阿娘,我知道你一向心善。
我们家天天吃白米是没办法,我们一家身子亏欠得厉害,特别是阿爹,姜老大夫当时可说啦,要好好的养着,尽量吃饱吃好。我们家是把买药的钱,换成了米菜钱。”
苏氏一想也是,这半年来,几个孩子见风一样疯长,特别是翠翠,之前总是病歪歪的,时不时要去村子里赤脚大夫那,买些药来煮了喝,这半年就没生过病。
回想之前在老宅,对比现在的日子,苏氏有些后怕,都不晓得是怎么熬过来的。
她露出赧然的神色:“你说的是,是我日子过得太舒心了,竟然有闲心管别人的事!”
第二天上学,刘有山宣布,村学要收购3千公斤木薯面,三文一公斤,学堂里的女孩,每人有100公斤的份额,优先收购。
让家里有木薯面的女孩,明日带来,现场结钱。
说起木薯面,村民们别提多后悔了,之前刘青青帮着卖,他们只要送到村长家,过了称结钱就完事。
有那嫌价格低的,自己借驴车运到县城,路上花费的时间,一天的开支,平均算下来一文多一公斤。
送粮店吧,人家收四文,还不如直接在村子里卖呢。
自己到县城里寻摸地方卖,可以卖到五文六文,也有可能运气不好,一公斤都卖不出去,一天的操心劳累打了水漂。
所以大家都在责怪之前胡乱说话的人。
一听说村学收3千公斤木薯面,收完为止,大家带着自己家的木薯面就去村学。
看着排得长长的队,而在学堂念书的女孩,不用排队,领着家人进去,过秤后捧着哐啷响的300文出来,不少人肠子都悔青了,为啥没把家里的女娃送来念书。
男孩家长不愿意了,凭什么收女娃,不收男娃的面,难道男娃家的面是臭的么?
刘有山安慰,下次收购东西,优先男孩。
也有当场去找刘有山的,询问可不可以补报名,刘有山严辞拒绝,学位已满,明年吧!
其实还有空桌子,但刘青青说了,得不到的才珍贵,宁愿空着,也不再招一人。
过了几天,当晓得学堂每早发一个糖心木薯面窝窝头给孩子们充饥,吃完后才上早课,村子里没送孩子来念书的,更是跌足长叹,早早的就来报名,抢明年入学名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