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以老带新(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如发现文字缺失,关闭/转/码/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阅读宝刀英雄,赵士程安静地立在一边,微笑看着这名年轻的将领伸手抚摸过一柄柄武器,然后在其中一杆上顿住,缓缓将其拔了出来。
这柄长刀刀身狭长如月,刀头有回钩,宛如枪尖,刀背带着锯齿利刃,是按武经总要里八种制式长刀其中之一的掩月刀打造,可做刀枪两用,入手甚沉,一般人拿一会都会手酸,也只有武艺高强者,才能使用。
看到对方爱不释手的模样,赵士程便知晓稳了。
宗泽将韩世忠也唤进来,两位即将轮换的将领行礼后恭敬地坐在太子殿下下方,聆听圣训。
“你们一定很奇怪,明明前些年,辽国与我大宋势成水火,还有宣和之辱,为何我等反而要救助辽国。”赵士程坐在上首,让人给他们上茶。
岳飞恭敬道:“回殿下,唇亡齿寒,金人势大,若辽国难以抵抗,金据辽后,必然南下。”
赵士程微微点头:“知道这一点,还不够。”
韩世忠文化略缺一些,只静静地听。
赵士程缓缓道:“自古以来,胡虏便是我华夏一难,我族强,则胡虏弱,我族弱,则胡虏南下,此难自商周起,迄今未止,为何?”
宗泽在一边已经泡好了茶水,等着太子开讲。
赵士程一笑,给他们讲起了地缘,讲起了降水。
自古以来,水气南多北少,为什么会北少呢?因为离大海太远。
水气少又会怎么样呢?什么没有办法种地,只能放牧,以牛羊为生。
几人都是农家出身,对于庄稼与水的关系有十分强烈的认同,纷纷点头,有所领悟,但韩世忠还是不太理解这和出兵有什么关系?
赵士程讲起了供养,大宋一亩土地,哪怕是产量低的粟米,也能有一到两石的收获,足够一个普通人吃上大半年,若是良田、稻米,能一年收获两季,还能供养更多的人。
草原则不同,一般的牧场,十七亩草场,才能养大一只羊,就是同样的一个县那么大的土地,养活的人,远远少于南方。
“所以,一旦草原出现天灾,便会有异族南下,不仅仅是因为野心,也是因为,那边养不活那么多人。”赵士程给他们看了几份公文,“这些是辽国最近十年来的救灾公文,你们可以看看。”
两人翻看了那些公文,然后赫然发现,这些公文数量有点太多,而且一年好多份,从东京道到西京道,尤其以辽东中京南京的受灾次数最为多,而配合而来的,便是各种乱兵起事。
“这样的天灾还会持续很多年,若是辽国不撑着,为了生活,他们也必然要南下,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想要如当年那般签订盟约,井河两水不相犯,是不可能的。”赵士程叹息道,“我这样讲,你们或许不会有太大感触,等到了辽东,再回想我说的话,会更明白些。”
岳飞两人其实已经很有感触了,但赵士程要求的感触显然超出他们现在能感受到的。
只有真正去了辽东,见识了那些为天灾所苦的流民,见识了金人过境的残酷,他们才会懂得,能将战场抵御在长城之外,是何等幸运的一件事。
南宋北宋交界的这段时间里,气候极为异常,大雪蔓延到浙江太湖一带,能将当地的柑橘冻死,靖康之难时,金人围攻汴京,天降暴雪数十日,宋军冻毙者不计其数。
相比于明清时那波冰期,北宋末年这次烈度够了但长度不是很出众,但麻烦的是明清是给了准备期的,是用几十年的时间一点点下降的,大宋这次,却是从1100开始,直接在五十年里给出一个波谷,然后又气温很快回到原来的位置,好像是上天给女真人特意开了个挂一
样。
尤其是靖康发生的1127年,直接就是整个南北宋温度最低的那年,做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当年看到历史温度折线表上那个陡然下去的波谷时,真的是无语好久。
讲了一些他们暂时不太能体会的东西后,赵士程给他们讲述了这次任务。
他们需要前去辽东,接替种彦崇等人,他们会停留一个月左右,做好交接再回到大宋。
当然,还有一个重点要交代。
“除了要做好交接之外,还有一点,你二人要记清楚了,”赵士程轻声道,“辽东的主事者,梁王耶律雅里的心腹,东京留守陈行舟,是我的人。是十年前,就已经跟在我身边的嫡系。”
此话一出,对面的两人都睁大了眼睛。
韩世忠更是有些结巴地道:“您、您说是宣和那个……把宗亲押在辽东那……”
他的声音渐渐小了下去,仿佛咬到了舌头,那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的懊恼神情,让他整个人都微微颤动起来。
赵士程凝视他们,微笑道:“不错,就是那个陈行舟。不然你们以为已经被抓去辽东的我,是怎么回来的?”
韩世忠不敢再开口,岳飞似乎想问什么,但在太子殿下似笑非笑的神情下,终是什么都没有问。
“所以,记住了,”赵士程悠然地品了一口有些冷掉的茶水,“他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
他其实还想和他们寒暄几句,但到底没有开口,而是任宗泽教训了手下几句官话??岳飞是个极聪明的人,这种人有自我逻辑,想得到他的真心效忠,就不能表现得太急切。
历史上,岳飞三次从军,前两次都是为了生活,第三次才是因为看着金人在中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