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日常(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赵士程收到西北的常被掠劫的消息后,思考了数息,决定不能厚此薄彼,决定让西军调拨一批士卒过来,进行换装。
西夏那地方,只出产一些牲口和盐,西夏北边的玉门关附近倒是一口天然油井,后世中国第一口油井就是在那里钻出来的,但没有内燃机的时代,石油运输是个大问题,玉门太远,成本太高,那里送到的江南的费用还不如去南洋采油呢。
所以,赵士程一直没怎么打西夏的主意,毕竟那里已经是党项族的模样,有自己的文字和民族意识,直接占据,除非像蒙古那样把党项杀得种族灭绝,否则就得花大价钱去惠。
他国中的子民都还没过得怎么好呢,怎么可能拿钱去惠外人。
只有先把他们掏空掏尽,让其国内民不聊生,到时再收回河西走廊,可就容易多了。
想到这,赵士程又另外起旨,再补贴了西北一份购买青盐经费,虽然他可以大量印钱去买,但思考之后,他还是没有如此做,毕竟货币这东西到时还是会流回大宋,稀释了自己这边的购买力就不好了。
他的信誉是这些年认真经营下来的,这价值可比这钱贵多了,就是因为相信皇帝陛下,他的在经济、税收、战事上的安排才会那么容易推行,顺风局下,大家都是支持他的。
可他如果露出任何得意忘形的姿态,原本支持他的人都会变成阻力,这世上,永远不缺聪明人。
不过,西夏的事情,也需要提前做准备。
萧干和耶律大石,都是可以重用的人才,尤其是耶律大石,如果他能占据西域,从新疆出发,与大宋一起,夹击西夏,便能直接断掉西夏的后路。
还有西藏青海的诸羌,这些人都是墙头草,若是西夏倒下,他们绝对会成为冲杀在第一线的豺狼,可以提前拉拢的他们。
还有,藏区……
赵士程回想了一下,在吐蕃帝国和唐朝同时灭亡后,青藏高原四分五裂,政治中心已经从拉萨转到了青海附近的萨迦,如果想要控制藏区,也得提前做准备的。
就他所知,藏区还是奴隶制,真正有战斗力都在青海一带,唐朝之后,气温下降,藏区的农业已经很难支持大规模对外用兵,只要能用好河湟一带的诸羌,那还是能在高原纵横的。
他撑着头思考了一会,又私下写了一封手书,让西北刘仲武去招揽一些西北羌人部族的少年,前来东京求学,东京城会包揽他们学习生活费用。
写到这,他思想又扩散开来。
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不如直接在东京城开一所外国语学院,将吐蕃、诸羌、西南夷的优秀年轻人招揽培养,灌输大宋的治国理念,将来大宋如果将这些地方收入治下,那就正好可以让他们带领家乡致富,改变当地的生活。
嗯,还可以让一些懂得外族语的学生,去到海外、西域、诸夷做事,这样的人用起来,肯定比在当地随便找个向导更放心。
就这么决定了!
赵士程把自己的意思写在纸上,招来讲义司,让他们出门,设立一个新的朝廷机构,名字,就叫外事院,将来大宋出访的使臣、各军的顾问,都可以从这里出来。
这事没遇到什么阻碍,或者说,在大宋任何新增官僚职位的事情,都不会招来反对,毕竟有那么庞大的候补选人在等着上任呢。
选人们虽然有些读死书的嫌疑,但能在大宋百万读书人中卷出来的,智力无疑是合格的,尤其是在背书读书一道上,完全可以相信他们。
这个外事院的建立并没有引起什么水花,在辽国覆灭、金国暂时退避,收回燕云后,大宋民间的舆论已经有些飘了,言谈举止之间,多了些大唐时□□上国的味道。
高丽国本来是大宋金国两边都在朝贡,如今他们年年都朝贡大宋,对金国的朝贡则找借口一拖再拖。
因着大宋新出的好东西太多,大理国、南洋诸小国,都已经把朝贡这事改为一年一次??虽然他们来朝贡的更多目的是做生意,但无疑大大地满足了大宋上下的虚荣心。
如此一来,皇帝陛下因为夷人太多,设立一个外事院,很合理,完全没有问题。
就连户部给预算时都十分大方,他们在最初几年其实都很抠,毕竟国库已经几十年没过过富裕日子了,不过现在官家在位后,大家已经放开手脚,毕竟官家说了,现在花钱是为了以后过上更好的日子。
官家虽然凶狠了些、挑剔了些,可说过的话,从来没有办不到的。
官家说的话,都是对的!
……
寒风呼啸,今年的大宋冬天非常冷,大雪漫天,覆盖到遥远的天际。
但依然影响不到繁华热闹的东京城。
宫城中,太上皇与太上皇后带着儿子孙子们,正观看城中最优秀的歌舞表演。
能入城为皇族献舞,本就是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