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伟大时代之四:西西伯利亚的结局(6)(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第三十五章 伟大时代之四:西西伯利亚的结局(6)

    等到外围的那个旅开始从两侧向第一旅施放迫击炮弹时,这个旅彻底炸锅了!

    就在此时,居中的达维多夫亲率的那个旅并没有前来救援,而是就地设置了阵地,他同时命令后面的第三旅向他靠拢。

    得到前面的战况后,达维多夫显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他的人数虽多,但每个旅所辖的骑兵并不多,只有一个营,不能快速地对第一旅完成救援,反而有在运动中无法完成布防造成完全处于敌方火炮打击的不利情形下。

    不过,这也正中雅曼卡拉的下怀。

    如果敌人不顾一切冲上来与他野战,虽然己方取胜的把握很大,但依旧避免不了一定的伤亡。

    于是,他只留下一个团的骑兵对敌人已经溃败的第一旅进行收割,自己带着五个团的兵力慢慢迫近了达维多夫的两个旅。

    不过,达维多夫这么做也是有道理的。

    他们利用敌军在攻击第一旅的当口,已经占据了附近的两个主要山头。

    然后大队人马就依托这两个山头布防。

    虽然他们的燧发枪、轻便火炮的射程不远,但由于占据了山头,多了一个重力势能,射程也会增加一些,另外俄军虽然在大雪天没有携带重武器,但依然比特鲁琴人的“重”一些,无形中又弥补了双方之间射程的差距。

    雅曼卡拉现在不禁有些后悔没有携带野战炮了,如果此时有野战炮,那就可以用射程和优势火力进行赤.裸.裸的压制了。

    但现在他手里的迫击炮和短管火炮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怎么办?

    现在的情况是:雅曼卡拉五个团围住了两座小山,其中三个团围住了达维多夫那个旅,两个团围住了殿后的第三旅,雅曼卡拉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达维多夫那个旅的火力更强大一些,显然是主力旅。

    当然了,他也可以派人去奥伦堡让人将野战炮运过来,但眼下的他并不知道马格尼托格尔斯克和特罗伊茨克的战况,奥伦堡还只有一个旅守城,鬼知道敌人会不会从北面的乌法等地又开来大量的军队?

    故此,他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己方占据奥伦堡这步好棋没准就变成了臭棋了。

    俄国人的主力虽然大多布置在察里津附近,但一旦全部动员,大量的以农奴兵为主的军队也是能很快出现的。

    必须在敌人的农奴兵反应过来前将其主力悉数歼灭,让其农奴兵的动员失去意义,进而接下来的战争才有继续进行下去的意义。

    当然了,他也可以利用深厚雪层的掩护,一步步迫近第一的防线,然后逐层攻陷敌人的防线,因为由于雪层的吸收,敌方火炮的威力也大减。

    根据情报局获得消息,俄军近卫军的主力旅一般有两个骑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猎兵营(侦察兵营),剩下都是普通拿着燧发枪的步军。

    而地方旅的组成是:一个骑兵营、一个炮兵营,没有猎兵营。

    也就是说,达维多夫虽然被困,但每一个阵地都有一个炮兵营的支撑,加上大量的燧发枪,其火力密度还是相当不错的。

    对方最大轻便野战炮的射程可以达到一里,而己方最大两百斤迫击炮的射程最多只有三百米,这样的话己方的火力也被对方压制着。

    虽然对方的榴弹、榴散弹装填极慢——与普通实心弹相比,这样的炮弹在装填时要更加小心,否则就会炸膛,这也是如今虽然榴弹、榴散弹已经开始在欧洲各国使用了,但依旧不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

    榴弹、榴散弹的大规模使用还要等到拿破仑青铜炮面世之时。

    俄国人的炮兵营大致以十人负责一门火炮,一个炮兵营则有三十到五十门火炮,三十指的是野战加农炮,最少是十二磅的重型加农炮,五十则是指在特殊条件下为了追求机动性,使用的六磅短管火炮以及一些臼炮。

    达维多夫此时显然只携带了六磅轻炮以及臼炮,这些火炮炮身、一份弹药、炮架等加起来只有几百磅重,可以由一匹驮马拉着走。

    饶是如此,他们以两个山头为依托,从下至上通过挖掘雪层形成的阵地还是层层叠叠的,想要轻易攻破并不容易。

    但是,每个山头虽然只有百米多高,但山势还是颇大的,方圆约莫三四里,就算他们拥有五十门火炮,在每一面上布置的火炮也有限。

    “师长”

    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后,观测手正在向雅曼卡拉汇报。

    “西边这个山头附近有火炮五十门,其中轻便野战炮三十门,各式臼炮二十门,东边这个山头附近有火炮四十门,野战炮三十门,格式臼炮十门”

    “视线范围内每一面约莫有十门火炮,山体中间约莫三门,最顶上每一面各有一门”

    “山体既附近树木稀少,只有低矮的灌木丛,大部分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