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房间内。

    老牛和老张伤势有了很大的起色,虽然还不能出门,不过能下床走动几步了。

    此时两人靠在床上听崔先生讲事情经过,听完了,不由面面相觑。

    “竟能增产八成!天下之大幸!”老牛激动不已,“二公子实乃大才。”

    “去年是八成,今年就不止八成了。”崔先生脸上带着笑意,“听庄子里的老农讲,今年稻子亩产至少在七百五十斤以上。”

    那老农还告诉他,据他看应该在八百斤以上,不过肯定不会低于七百五十斤。

    “今年的稻子还可以收两季。”霍青在一旁补了一句。

    老牛和老张两人震惊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若是在全国都推行此种田之法,是不是粮食会堆成山,多得吃不完?

    虽然全国气候各有不同,有些地方不能照搬此法,但是肯定有一些可以借鉴的,粮食产量总会有所提升。

    何况还有很多地方和信州的气候相差不大。

    想到粮食堆成山的情景,老牛咧开嘴笑了起来。

    老张笑过后却有些黯然。

    当初霍将军时常为粮草发愁,军士常年饿着肚子,还要上战场杀敌。

    每次开战,赵军师都要为筹措粮草急白几根头发。

    好好的一个京城赫赫有名的玉面公子,来青州两年,就白了一半头。

    “也不知赵军师藏在哪里,他听到粮食增产的消息,不知道多高兴。我们离开边关时,沈都尉才十七岁,现在也不知道长成什么样了。”老张喃喃道。

    老牛被勾起了伤心事,眼眶发热,垂下了头。

    崔先生望着窗外庄民们挑着稻子来来去去,坐着出神。

    只探听到赵军师和沈都尉在信州,他们到底藏在信州的哪儿呢?

    他该从哪儿找起呢?

    -

    霍青没见过赵军师和沈都尉。

    他出生之时,祖父和伯父都已在青州战死,父亲也已战死在京城瓦子巷。赵军师和沈都尉从青州逃走,不知去向。

    朝廷和青州孙将军的追杀如影如形,崔先生和牛叔张叔正带着他四处躲藏。

    但对这两个人,霍青又非常熟悉。

    从他记事起,牛叔和张叔就经常给他讲青州边关的事,他们嘴里夸得最多的人中,就有赵军师和沈都尉。

    崔先生也是他祖父的军师,只是逃出京城后,他们就改了口,不叫崔军师,而叫崔先生了。

    两位军师当初并称青州双才。

    崔先生多谋善断,战场之上常有神出鬼没之计,赵军师擅管理和经营,在青州军士心中,除了战场上的事,其他一切都找赵军师。

    沈都尉少年英勇,惊才绝艳,武艺超群,一杆长枪,北凉番兵闻名而丧胆。

    当年青州之乱,霍将军战死之时,沈都尉才年仅十七岁。

    大齐景和十四年,孙将军设陷杀害霍将军后,抵挡不住北凉军的攻势,狼狈后撤,并与卫监军一路传言,说是霍将军贪功冒进以致大败,朝廷已治其之罪,诛杀其满门。

    据崔先生探听到的消息,当时沈都尉正在另一战线,听闻消息,又悲又怒,即刻就要前往杀掉孙将军为霍将军报仇,被赵军师赶上拉住。

    两人带领随行亲信叛出青州,不知去向。

    这十八年来,崔先生想方设法,四处打听两人消息,终于在今年六月,查到一点蛛丝马迹,得知两人可能是在信州。

    他急忙带着霍青几人赶来,在安平县郊外遇到了郑远钧。

    “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崔先生心想,“性情脾气一目了然,偏所做之事又出人意料。那本所谓的杂书漏洞百出,这人的来历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啊。”

    霍青立在一旁,悄悄觑着崔先生的脸色。

    先前以为二公子没有把粮食增产的方法报上去,先生已经动了大怒。

    虽然后来明白是错怪了二公子,但他看得出来,先生心里的怒气一直没有散去,也不知这怒气是对着谁。

    二公子虽然有点贪恋美色的毛病,却性情坦率,心地良善,让人讨厌不起来。

    先生这怒气应该不是对着二公子。

    不过他还是给二公子再解释一下吧。

    “先生,我刚刚问了庄民,二公子其实派了人去四处劝说,让人学着他种田。”

    “也说了只要跟着他学,不能保证会增产很多,但一定不会减产。”

    “他的庄子也一直敞开着,任人来学,还指定了专人,陪着来学的人边看边解说,……”

    崔先生不置可否,问:“你还为他说话,不恼他说你看杂书?”

    霍青的脸一下涨得通红,不安地看着崔先生。

    老牛哈哈笑,拍拍霍青的背,指着崔先生:“你还说别人看杂书,我看谁看的杂书都没你看的多,在边关时,谁不知道得罪了你,给你收罗一本杂书就没事了?”

    霍青瞪眼,这可不像他眼中的崔先生。

    “你可别被你先生骗了,他上梁不正还强求你下梁不歪,你崔先生可不是个地道的正人君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